左权:别时容易见时难
(左权)
这些家书写于左权与刘志兰1939年新婚后至1942年5月壮烈殉国的戎马倥偬、战事频繁、炮火纷飞的21个月中。
左权将军:
您好!
我叫应世豪,是武汉大学的一名学生。
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定格了您与家人团聚的瞬间。照片中的您,是八路军副总参谋长,是令敌人胆寒的战将,更是一位深爱着妻子的丈夫、深爱女儿的慈父。镜头里,您难得露出灿烂的笑容。
(左权与妻子刘志兰、女儿左太北合影,摄于1940年8月)
将军,在那个炮火纷飞的岁月里,您是“威风男儿”,英姿勃发;长征途中,屡建奇功;百团大战,运筹帷幄;黄崖洞保卫战,更是以寡敌众,堪称典范。毛泽东称您“两杆子都硬”,朱德赞您“钢铁般坚强、狮虎般勇猛”。
在写给叔父的信中您坦言:“我牺牲了我的一切幸福,为我的事业奋斗。请你相信这一道路是光明的、伟大的……”这是信仰的誓言,是一位革命者内心的铁血担当与无悔抉择。
在与妻儿分别后的21个月里,家书成了您遥寄思念的唯一方式。您睹物思人,在信中对妻子说:“院子里种了许多花,可惜的就是缺兰,兰恰离开我在千里之外,总感美中不足。”您挂念女儿,嘘寒问暖:“记得太北小家伙似很怕冷的……现在怎样?希当心些,不要冷着这个小宝贝,我俩的小宝贝。”您省下稿费托人带去花布、糖果、药品,还不忘叮嘱:“不要忘记教育小太北学会喊爸爸,慢慢给她懂得她的爸爸在遥远的华北与敌寇战斗着。”
在牺牲前三天,您写下了最后的家书。那时,太行山正遭受天不雨、地久旱的艰难岁月,日军正在展开惨无人道的大“扫荡”。在“风雨欲来”的深夜,您仍描摹着一家团聚的快乐。
……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特别是北北非常调皮,一时在地下,一时爬着妈妈怀里,又由妈妈怀里转到爸爸怀里来,闹个不休,真是快乐。可惜三个人分在三起,假如在一块的话,真痛快极了……
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
“何日相聚?”我很难想象,您的心里承受着怎样的撕扯,又抱着怎样的决绝。
三天后,1942年5月25日,日寇“铁壁合围”。为掩护八路军总部和数千群众突围,您毅然留下断后。在山西辽县十字岭,您指挥战斗直至最后一刻。一颗炮弹在您身旁炸响,您壮烈牺牲,年仅37岁。
您的牺牲,让太行山为之失色。朱德总司令为您写下挽诗:“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万余民众自发请愿,从此,山西辽县更名为“左权县”。
将军,您可知道,您的母亲直到七年后才得知爱子已为国捐躯。您的女儿左太北,直到42岁才第一次读到您的家书。她说,那一刻她才真正感受到原来自己曾拥有过一个如此疼爱她的父亲。那张1940年的全家福,成了您与家人唯一的团圆。
八十多年光阴流转,太行山上,松涛仍然低吟着您的故事,十字岭的晨雾依旧浸润英雄的热血。当我们凝视这张泛黄的照片,轻声诵读您的信笺,才明白:真正的永恒,是无数个“别时容易见时难”凝结成的信仰火种,是跨越生死、超越时空的血脉相连。
英烈简介
左权(1905—1942),原名左纪权,湖南醴陵人。1924年,进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1期学习。192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到苏联学习。1930年回国后,到中央苏区工作,参加了五次反“围剿”作战。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参与指挥强渡大渡河、攻打腊子口等战斗。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1军团代理军团长,率部西征并参与指挥山城堡战役。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任八路军副参谋长、前方总部参谋长,协助朱德、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参与指挥百团大战,指挥黄崖洞保卫战。1942年5月25日,在山西辽县与日军作战中壮烈牺牲,时年37岁。
讲述人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 应世豪
出品人:洪燕、梁延、周静、王秋、李贞实
编审:梁延、向秀、周静、胡银芳、张丁
策划:刘炜、易星
撰稿:刘炜、易星
情景剧:何山、刘炜
音频制作:杜佳奕、杨旭宇
统筹:吴宝洪、熊婧洁、洪伯
图文编辑:熊婧洁
(本文历史资料图片均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