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赵一曼:妈妈的最后一堂课

长江云新闻  2025-07-07 11:00:58
分享到:

赵一曼像,资料照片

这封家书是赵一曼于1936年8月2日在被日寇押往珠河的火车上,写给儿子陈掖贤的遗书。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

希望你,宁儿呵,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呵!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你的母亲

赵一曼于车中

一曼学姐,您好!

我叫王心怡,是武汉大学的一名学生。此刻,我就站在武昌的江边。近一百年前,您也曾在这座城市,在离这里不远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里,剪去长发,换上军装,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革命的理想。

史料中的您,是“红装白马”的女政委,是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密林女王”。您红枪白马,驰骋在白山黑水之间,是一位钢铁铸成的女战士。

1935年冬,为了掩护战友,您不幸被捕。

病床上的赵一曼

我无法想象,在经历了“用钢针刺伤口,用烧红的烙铁烙皮肉”这样惨无人道的酷刑后,您的意志,竟丝毫未被摧垮。我更无法想象,在那列开往刑场的火车上,面对押送您的日本军官,您平静地提出了最后一个请求:一支笔,一张纸。

我想,那一刻,您只想做回一位母亲,用最后的气力,给您的孩子,上这最后一堂课。

陈掖贤手抄母亲遗书影印件

这堂课,您的儿子宁儿,听到了。

但这一声回答,迟了整整19年。您牺牲时,他才7岁,甚至来不及记住您的体温。那些年里,他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是谁,身在何方。直到1955年,一部叫《赵一曼》的电影上映,他才终于确认,那位屏幕上坚贞不屈的女英雄,就是自己日思夜想的妈妈。

当他辗转看到您这封遗书的复印件时,他把自己关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抄写……最后,甚至把母亲的名字刻在自己的手臂上。他说,那是他唯一能贴近您的方式。

您在家书中说:“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您的“实行”,是舍生取义,是为国捐躯,义无反顾。而您儿子的“实行”,就是将您的精神,融入自己的血肉里。这便是您留给后人最宝贵的传承。

如今,距您牺牲已近九十年。您为之奋斗的那个新中国,早已山河锦绣,国泰民安。您曾希望孩子“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现在,我们这些沐浴在和平阳光下的后辈,想一同来告慰您:您用生命教的这堂课,我们,也听懂了。

英烈简介


赵一曼(1905—1936),原名李坤泰,字淑宁,四川宜宾人。五四时期开始接受革命思想,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6年11月,进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1927年9月,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次年回国,在宜昌、南昌和上海等地秘密开展党的工作。九一八事变后,被派往东北地区发动抗日斗争,领导工人进行罢工运动,组织青年农民反日游击队与敌人进行斗争。1935年秋,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1师2团政治委员,率军民与日寇浴血奋战在白山黑水之间,以“红枪白马女政委”声名远扬。1935年11月,赵一曼为掩护部队突围,不幸被捕。1936年8月2日,在黑龙江珠河被敌杀害,时年31岁。


讲述人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 王心怡

出品人:洪燕、梁延、周静、王秋、张丁

编审:梁延、向秀、周静、胡银芳

策划:刘炜、易星

撰稿:刘炜、易星、熊婧洁

情景剧:晓轩、杨旭宇

音频制作:杜佳奕、杨旭宇

统筹:吴宝洪、熊婧洁、洪伯

海报:袁广

责任编辑 徐珊珊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