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故事,震撼人心!他们用青春作答
“在‘世界最难铁路’上‘啃硬骨头’,我们硬是闯出了新路。”10月16日,“青春华章 我们的回答”网络大思政课主题活动(湖北)在江汉大学举行,来自不同领域的青年代表登上讲台分享他们的奋斗故事。从行走的实践到绽放在阅兵场的青春,从科技创新到工程攻坚,再到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体育精神……一个个真实而鲜活的故事,映照出当代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生动图景,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师生。
湖北机器人“总动员”正在上演
“这是我们湖北‘土生土长’的机器人,它们能递话筒,也能和你握手。”华中科技大学赵兴炜教授带着“荆楚”人形机器人登上讲台,瞬间点燃全场。
在机器人研发的起步阶段,团队就面临关键抉择:是采用成熟的转动驱动方案,还是挑战更具前瞻性的直线驱动方案?赵兴炜用生动的比喻解释道:“直线驱动就像人的肌肉,通过伸缩驱动关节,能提供更强动力。我们希望在直线驱动这条新赛道上,为中国机器人锻造真正自主可控的力量之源。”
这个选择意味着从零开始、另辟蹊径。直线驱动的核心——“行星滚柱丝杠”的研发,对设计、材料、工艺都提出了极高要求,研发之路充满未知与风险。
在经历无数次模拟计算仍找不到头绪时,航天领域的技术启示让团队豁然开朗。通过反复试验,他们最终让小小的丝杠稳定承载起超过800公斤的负重载荷。突破技术瓶颈后,“荆楚”机器人的发展步入快车道。今年2月,它们在湖北“新春第一会”上集体亮相,展示了湖北科技创新的硬实力。
如今,“荆楚001号”已走出实验室,即将在东风汽车的生产线上展现价值,它们能够精准执行装配与质检任务。同时,首批服务养老场景的“荆楚”机器人,也即将投入到实际生活中,守护生命尊严,传递温情陪伴。
铿锵玫瑰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我们是冠军!”随着一段激情澎湃的视频,现场观众被带回到今年5月24日那个激动人心的夜晚。经过120分钟鏖战和6轮点球大战,武汉车谷江大女足成功斩获首届亚足联女足俱乐部冠军联赛冠军,实现了从国内“全满贯”到登顶亚洲的辉煌跨越。
中国女足运动员王霜通过视频与同学们分享了她23年足球生涯的感悟:“找到自己热爱、并愿意为之拼搏的事情,就不要害怕困难,不必畏惧失败,努力向前、敢于拼搏,总有一天,会绽放出绚丽的青春之花。”
现场,武汉车谷江大女足队员刘艳秋带来了动人的分享。她回忆那个荣耀之夜时依然心潮澎湃:“点球大战时全场屏住呼吸的寂静,队友们从落后中逆转比分,永不言败、拼到最后一刻……”当终场哨声响起,所有人冲进场内紧紧相拥,泪水与汗水交织,“这座冠军奖杯,装的是我们无数个日夜流下的汗水,是摔倒后又一次次爬起的坚持。”
刘艳秋特别提到了武汉人特有的“不服周”韧劲。2017年,她以最佳射手身份助力球队夺得女甲冠军成功冲超;2020至2022年,与队友拼下女超三连冠;2023年再夺足协杯冠军。每个队员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发光发热,用热血和执着拼出江大女足的荣光。
目前,江大女足正加紧备战,即将开启新的征程,带着“不服周”的韧劲,向着“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目标全力冲刺。
江大爆破团队在“地球第三极”凿山开路
“大家看我手中的这根火腿肠,能想象出它在形态上和乳化炸药几乎是一样的吗?”江汉大学学生、精细爆破全国重点实验室成员张淑童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揭开了精细爆破技术的神秘面纱。
从川藏铁路穿山越岭,到鄂州花湖机场平地而起……在这些改写山河的史诗背后,精细爆破的力量正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毫厘间定乾坤。
在她的邀请下,精细爆破全国重点实验室谢全民教授分享了三个震撼人心的故事。第一个故事发生在“地球第三极”。四年来,在谢先启院士、贾永胜副校长带领下,团队240多天驻扎在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原,开展隧道爆破现场实验。在“世界最难铁路”上“啃硬骨头”,他们研发的“机械化装药技术”,把作业人员从12人减到4-6人,既减少人员劳动强度,还大幅缩短了项目工期。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在鄂州花湖机场,江大爆破团队上演现代版“愚公移山”。他们研发的“台阶爆破高效作业模式”,做到了“炸山不扰民、爆破无粉尘”。最终提前完成山体爆破,助力机场顺利完成校飞,鄂州市政府送来牌匾,称他们是“现代版的愚公移山”。
第三个故事发生在应急救援中,精细爆破更是“生命守护者”,从汶川地震到五峰泥石流,团队用爆破技术开辟生命通道,为人民带去了希望。精细爆破不仅是一项技术跨越,更是将生命至上的坚守融入毫米之间。在谢先启院士带领下,团队拿下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让“爆破蓝”成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活动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谢礼立也特意带来了殷切寄语。他勉励大家,践行生命至上原则,构建韧性城市,以科技创新为笔,以实干担当为墨,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勇攀科技高峰,以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深耕专业技术,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在新时代的画卷上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湖北大学生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
“青春的回答,从来不是纸上的空谈,而是脚下的丈量。”活动现场,华中师范大学学生余典分享了自己关于青春的理解。她和湖北学子一样是一名思政课堂的参与者,一位正行走在路上的青年学子。
大学6年间,她与团队跨越5省8地,在新疆博州用镜头记录民族文化交融,在贵州遵义将红色基因融入文创设计,在武汉都府堤助推“红巷爷爷”的初心故事登上央视。她和团队也将自己的青春实践通过“行走的大思政课”平台进行分享。据悉,三年来,全国468所高校的大学生在“行走的大思政课”平台上分享了超过4.46万篇社会实践经历,展现了实践中的青春风采。
此前,全国包括北大、清华等11所高校学子走进武汉15个高质量发展点,在全国两会期间受多位政协委员点赞推广,获得了全网1.4亿次的曝光量。在武汉,青年学子乘着知音号的江风、喝着中医药奶茶,感受千年文脉的活化;在光谷空轨上飞行,与小米、岚图专家对话,体悟科技创新的脉搏;他们也在良品铺子、周黑鸭的流水线前津津有味地嗦鸭脖,品出了传统味道的现代化突围。
今天,当更多青年从“听故事的人”变成“讲故事的人”,青春华章不再只是一个主题,而是一场持续生长的青春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