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今日,人民日报整版聚焦武汉

人民日报  2025-10-16 20:14:07
分享到:

《人民日报》(2025年10月16日第15版)

原标题:守护一江碧水 传承城市文脉

近日,2025“大河对话”活动在湖北省武汉市落幕。本次活动汇聚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大河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路径。武汉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创新实践,成为与会嘉宾探讨的重要案例。

频频现身的“微笑天使”江豚,见证着长江生态系统持续向好;《献给长江的演讲》创意短视频,让长江故事跨越文化隔阂广为传播……守护一江碧水,传承城市文脉,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武汉城水共生的故事,向世界展现着中国生态文明保护的实践与成效。

——编 者

乘坐游轮夜游长江,吹着江风,欣赏灯光秀;在东湖绿道来一场骑行,欣赏沿线的湖光山色……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湖北武汉再次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

人气旺盛的背后,不仅是热门景区的魅力,更是武汉生态持续改善、环境不断向好的吸引力。近年来,武汉始终围绕“水”字做文章,进一步抓实抓好长江大保护,推进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为世界大河文明的交流互鉴提供更多经验和智慧。

“微笑天使”成为城市名片

清晨,长江新洲双柳段,江面上出现数圈涟漪,几头江豚跃出水面,在空中划出一道道银灰色的弧线。岸边,举着“长枪短炮”的摄影爱好者们按动快门,定格这一精彩瞬间。

“长江新洲双柳段是武汉市首个通过科技监测手段确定的江豚固定栖息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江豚项目工程师陈宇维介绍,近年来,这里发现有江豚活动,从最初零星出现的一两头,稳定增加到如今的近20头,双柳水域也被当地人称为“江豚湾”。

江豚的生存状态能够反映长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近年来,武汉大力实施“江豚回归江城”计划,开展武汉江段水生生物和水生态调查,稳步有序推进江豚栖息江段建设、江豚文化公园建设、船舶航行限速试点等工作,“微笑天使”频繁在江城现身,成为武汉的亮丽名片。

长江生态的改善,是江豚重返武汉的关键因素。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朝辉表示,武汉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实施长江高水平保护“新双十行动”,持续抓好长江十年禁渔,长江武汉段水质稳定保持优良并达到Ⅱ类。

同时,武汉建立了跨市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在全市形成长江武汉段等跨区河流断面水质生态补偿全覆盖,2024年长江武汉段及重点支流水质优良率达到100%。武汉还加强重点湖泊综合治理,水质优良湖泊数量由“十三五”末的24个增加至2024年的51个,劣Ⅴ类湖泊数量自2021年起连续4年“清零”。

长期的跟踪观测显示,江豚已经在长江武汉段金口、天兴洲、双柳3个水域形成固定种群。武汉市渔政部门还选取白沙洲、双柳等7个江豚常出没点位,通过前端感知设备24小时不间断实时记录,呈现江豚活动画面。市民可以通过“慢直播”一睹江豚嬉戏之景。

工业遗产化身休闲空间

华灯初上,走进武汉市武昌区的武昌湾1956公园,只见老塔吊化身空中观景台,亲水廊道上游人如织,露天舞台上“落日音乐会”吸引众多游客驻足,孩子们在趣味健身区玩耍。不远处,鹦鹉洲长江大桥在夜色中格外壮观。

“公园由武昌造船厂旧址改造而成,主要包括堤防改造、岸坡加固、景观绿化等内容。”武汉城建集团旗下建设管理公司项目负责人黄健欣介绍,武昌造船厂旧址是武汉近代工业文化的代表之一,团队对原大型机械基座等工业遗迹进行清洗、防锈、防腐处理后,将其艺术化地融入景观之中,满足市民生态观光、休闲娱乐等多重需求。

变化的背后,是政策的引导与支持。自2020年起,武汉启动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建设,聚焦“连断点、补空点、提亮点”,规划实施生态江滩、碧道贯通、节点提升等重点项目,致力于打造更具体验感的滨水空间。

曾经的工业码头杨泗港,变身为开放亲水的景观平台;汉口江滩的生态护岸,已成为市民日常休闲的打卡地……日前,江汉碧道与武船片堤防改造两处关键“堵点”顺利打通,武汉两江四岸生态岸线实现全线贯通。

“目前,三环内已形成82.89公里连续生态岸线、841.86万平方米滨水空间,骑行、跑步爱好者今后可沿绿道一路畅行三镇,乐享滨水体验。”武汉市水务局副局长王赤兵表示,武汉将继续推进廊道建设,以“安全廊、生态廊、交通廊、文化廊、发展廊”综合建设理念为指导,统筹防洪安全与生态提升。

依托良好的自然条件,武汉深入推进公园绿道建设提质增效,着力建设“湿地花城”。“‘十四五’期间,累计新改建各类公园443座,全市公园总数达1024座,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03平方米;全市绿道总里程达2426公里,滨水绿道占比60%以上。”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副局长郑忠明介绍,千园星布、绿道交织的美丽武汉,成为市民宜居绿色港湾、宜业活力磁场、宜游打卡胜地。

文化家底化为发展优势

不久前,作为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的重要活动之一,“江流万古——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瑰宝展”在武汉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开展。该展览汇集长江沿线37家文博单位的160件(套)文物,串联起长江流域从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的文明发展历程。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策展人沈美辰介绍,策展团队以文物的质地切入,将玉器、漆木器、青铜器、金银器和陶瓷器五大类器物,分为“琼琚凝华”“漆韵流光”“钟灵彝秀”“浮光跃金”“土火之艺”5个单元,观众可从中直观感受长江流域不同区域间的文化差异与交流融合,感悟长江文明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九省通衢的便捷交通、得天独厚的人文山水,让武汉在发展历程中拥有盘龙城遗址、万里茶道、黄鹤楼、武汉长江大桥、武钢工业遗址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

近年来,武汉不断提升文化资源活化利用水平,赓续城市文脉,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红色文化,结合城市更新推动汉口历史风貌区、武昌古城等传统地标提质升级,推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迈上更高水平。加强考古发掘,黄陂盘龙城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武汉段建设,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相结合的新机制新方法。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创新融合,汉剧、汉绣、龙舟等非遗项目焕发新生;生态观测点与“知音号”游轮剧场表演共同构建沉浸式长江文化体验……“我们加强保护利用革命文物、纪念设施等资源,发展文博游、红色游等,武汉文博场馆年接待观众超1000万人次。”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章建育介绍,武汉还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成功承办2023全国非遗曲艺周、“锦绣长江”非遗展示活动,让众多非遗项目更好融入现代生活。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武汉实现旅游总收入217.04亿元、同比增长16.35%。

原标题:湖北武汉多举措推进生态保护修复 爱惜生态家底 积聚发展优势

近日,在湖北武汉举办的“大河对话”活动上,江豚被与会专家频频提起。

过去5年间,江豚在长江的武汉城区江段现身40余次,为武汉生态文明建设“投”了重要一票。

“长江干流武汉段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连续5年稳定保持在Ⅱ类,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朝辉说。

成绩的背后,是武汉多年的努力。张朝辉介绍,近年来,武汉全面排查整治1842个长江入河排污口,关改搬转93家沿江化工企业,清理390座各类码头,腾退岸线50公里,新增完成造林11.94万亩,新改建绿道等48公里,建成长80.7公里的生态滨水空间。

生态修复,武汉既有壮士断腕的决心,也有久久为功的韧劲。2017年,武汉市出台《长江武汉段跨区断面水质考核奖惩和生态补偿办法(试行)》,提出市域内跨区河流断面水质考核奖惩和生态补偿机制。

“我们还在湖北省率先建立跨市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形成上下游联防联治新格局。”张朝辉说,武汉已与孝感、随州、仙桃等8个城市签订流域生态补偿协议,与鄂州、黄冈分别签订了长江干流、举水河、倒水河、沙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实现长江干流武汉段的生态补偿全覆盖。

生态保护修复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要综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也要运用科技手段,建设“空天地”一体化保护体系。

夜幕降临,一束绿光从武汉经开区枫树路一栋建筑顶部发出,射向漆黑的天空,8分钟后,一张完整的大气图谱便已生成。

“这束光是脉冲激光,通过量子激光雷达发射出来,可以对大气中的颗粒物进行探测和信号采集。”武汉市生态环境监控中心大气监测室主任胡柯介绍。

大气系统是一个复杂且不断变化的系统,受到温度、湿度、气压、风速等多种变量的影响,监测难度大。过去,监测都靠人工完成。“我们都是拿着监测仪,对准一个个的点位监测,排查效率低、盲区多,有时候到了现场之后,空气成分早就发生变化。”胡柯说,这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周期太长,精确性更难以保证。

科技加持,让空气监测简单有效。胡柯介绍,脉冲激光每次扫描覆盖半径可达6公里,可以每时每刻给空气做“CT”,凡是形成大气污染源的物质,例如马路扬尘、餐饮油烟、粉煤灰等,都难逃这束光的“火眼金睛”。

不仅是空气监测,武汉的生态保护手段已基本实现了从“人防”向“技防”的跨越:空中,已经建成由遥感卫星、小型站、无人机组成的“空天地”一体化空气环境侦测网络;岸边,建成由视频感知、人工智能、大数据、热成像联动识别、无人机等技术构成的“禁捕天网”;水下,建成24小时水质自动监测站。

提高生态环境领域治理水平,还要深度延伸治理链条,依靠制度、依靠法治。

前段时间,武汉市江夏区法院向梁子湖一家渔场发出《护湖令》,要求其主动积极履行渔场的生态保护义务。这份《护湖令》缘于一次纠纷。一俱乐部曾经向渔场租赁部分水面及湖滩经营水上娱乐运动项目,被执法部门取缔并强制拆除其在湖面上搭建的码头设施。俱乐部向江夏区法院起诉渔场,要求解除合同并退还剩余租金。

经法官调解,双方当事人顺利调解结案。“考虑到渔场后续可能还会有租赁水面或其他行为造成水域污染,我们向渔场发出这份《护湖令》。”江夏区法院有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武汉两级法院建立了涉生态环境修复案件“四合一”(刑事、民事、行政、执行)专业化审判格局,运用补种复绿、技改抵扣、回填修复等方式进行判决,促进受损生态修复,构建“从惩治到修复、从事后到事前、从局部到整体”的立体化环境资源审判模式。

“我们还将探索适用环境资源类案件禁止令保全措施,充分发挥预防性公益诉讼功能,将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提至事中事前,避免生态环境损害的发生或扩大。”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有关负责人说。

从前端到末端,从排查到预防,武汉不断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让绿色资源变资产:新改建各类公园110个,建成区林荫路覆盖率提升至88%,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83.4%,260家涉碳机构和企业集中入驻武昌区中碳登大厦,带动各类金融要素向长江中游城市群集聚。

原标题:江润三镇 城通九州

51个集装箱经长江运输,从安徽安庆到达湖北武汉阳逻国际港,无缝衔接码头的铁路专用线,经“水转铁”抵达香炉山站,随后通过中亚班列开往哈萨克斯坦——今年8月,香炉山站正式成为湖北第二大中欧(中亚)班列始发站。

“这趟班列首次采用‘直接报关、无需中转、一票出海’的铁水联运模式,火车开进港口,集装箱无缝‘换乘’。”香炉山站站长王保红说。

武汉,长江与汉江交汇处,承东启西、接南纳北,素有“九省通衢”之称。近年来,武汉加快把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向新时代“九州通衢”不断迈进。

向东而行,距离武汉市中心70多公里的鄂州花湖国际机场,每到凌晨,停机坪依旧灯火通明。整齐排列的飞机下,穿着反光背心的工作人员将机上货物卸下,运往仓库,再转运到全国和世界各地。

“货到花湖快,隔日达全球。”鄂州花湖国际机场开创的“空空中转”方式,将国际转国际货物的通关转运时间缩短至5小时。“出口‘自动运抵’,实现秒级放行,进口生鲜‘极速通道’,支持运输途中预清关,最快2小时就能出港。”鄂州空港货运有限公司货站管理部负责人刘晨璐说。

立足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以客为主、鄂州花湖国际机场以货为主,武汉围绕打造“九州通衢的开放支点”,正奋力把航空“双枢纽”打造成“空中出海口”。

“我们做好运输保障,让人流物流展现活力,国际运输更畅了,客流强度更大了,物流成本更低了。”武汉市交通运输局局长贺敏介绍,截至今年6月,花湖国际机场累计开通货运航线100条,天河国际机场在营客运航线210条,武汉初步构建起辐射全球的客货运航线网络。

除了统筹水、陆、空交通网等基础设施“硬联通”,武汉也在不断深化改革,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软联通”,加速成为内陆开放高地,加快融入世界经济版图。

在武汉蔡甸区的中德国际产业园普旭武汉工厂生产车间,工人们手持工具,将零件装进真空泵半成品里,当组装完成的真空泵产品下线,会被立即送至一旁的自动化测试平台进行质量检测。

普旭集团武汉工厂于今年7月投产,首期占地70亩。“从项目立项时的高效审批,到政策红利‘免申即享’的精准触达,武汉为我们提供了‘全速推进’的政务服务保障,这样的开放姿态让我们敢投、愿投。”普旭集团武汉公司总经理吴飞表示,集团将立足武汉,辐射全球,将武汉打造成集团全球战略的关键支点。

关注武汉、投资武汉、扎根武汉,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外资企业关心的重点。向内看,目前,武汉市已建立市级外企圆桌会议制度及时回应外企关切;实施外企服务专员制度;全面实行外商投资企业开办“1050”标准,实现一次申报,0.5天办结,0费用。

向外看,针对从事跨境电商的企业,武汉发布了《2025年武汉市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措施》,从提升口岸通关效率、助力开拓海外市场、降低跨境贸易成本等方面制定21项具体举措,建设了武汉国际贸易数字化平台,从线上到线下助力武汉企业出海。

一组数据显示了武汉开放辐射力在不断增强:上半年,武汉市进出口总值2142.7亿元,同比增长22.3%,这一增速高于去年同期13.6个百分点。

“面向‘十五五’,我们将深入实施枢纽提能战略,着力打造多元畅通的全球贸易网、互利共通的开放合作网、协同融通的区域协作网和全域联通的立体通道网。”武汉市商务局局长余力军表示。

责任编辑 杨雨薇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