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襄阳 | 决胜收官“十四五” “襄”当精彩
数字赋能 构建现代物流新格局
物流业是经济循环的“大动脉”。“十四五”期间,襄阳通过科技赋能、项目攻坚与政策支持,推动物流业从传统模式向智能化、集群化转型,构建“智慧枢纽+多式联运+业态创新”的现代物流新格局,为中西部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奠定基础。
一大早,来自河南信阳的江帆将自家的大型卡车停靠在襄阳传化公路港,准备装运32吨的汽车零配件前往合肥。跑了30年货运,江帆如今在河南老家就能精准对接襄阳货源。
河南信阳货车司机 江帆:你想到哪个地方装货,你不用跑当地去接活,你在手机上就可以直接接单,这都比较方便了。
老江高效接单的背后,得益于像襄阳传化公路港这样的大型现代化物流枢纽的支撑。在这里,数字化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渗透到了每一个作业环节。
襄阳传化公路港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王勇为:企业能够及时地把自己所需要的车辆信息能够及时发布出去,司机能够在第一时间就得到,货主需要的这些车辆信息进行匹配,成交率可以至少提升30%以上。
从司机指尖的APP,到园区运行的“智慧大脑”,数字化的触角正在重塑公路货运的每一个节点。它让分散的运力与货源精准匹配,让复杂的物流过程变得透明、高效。
河南信阳货车司机 江帆:今天卸完货你都可以再提前接单,接单你原来得到信息部里,你得签合同。你现在你搁手机上,直接就签电子合同了,你都不用往那个地方跑。降低油耗,降低费用。
前不久,襄阳开通了第三条国际铁海联运通道——“襄阳-厦门-东南亚”铁海联运专列。相比传统单一的运输方式,铁海联运实现了“一次委托、一票结算、一路通达”。
湖北飘扬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汤茂勇:以前我们走东南亚市场,从发货到到达口岸要半个月左右,现在基本上一个星期左右就可以到了。
湖北飘扬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熊良国:基本上每个货柜要要节省运费将近5000元,每个月(节省)将近5万块。
数字技术为铁海联运装上“智慧大脑”,货物运输过程实时监测,让货物运输更安全,发货人更安心。
宁波港国际物流有限公司襄阳分公司销售经理 彭迎龙:可视化的数字化监控,发货人他也可以实时掌控他的货物动态,输入提单号,输入箱号,就可以实时掌控你这个货现在在哪里。
围绕“五枢纽、五园区”物流空间布局,依托铁路贯通中欧、连接海洋;复兴汉江“黄金水道”发展公铁水联运;依托机场,拓展航空货运;“十四五”期间,襄阳以铁海联运为突破口,构建“水、铁、公、空”四位一体的现代物流网络。
襄阳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 赵庆:持续构建完善、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包容、韧性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力以赴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区域协同赋能 引领带动效能倍增
作为汉襄宜“金三角”协同发展的重要一极,“十四五”期间,襄阳锚定打造中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目标,通过强化交通互联、产业协同、生态共治和公共服务共享,以统筹联动提升区域协同,显著增强了区域引领带动能力。
记者 望丽红:十一前夕,伴随着襄荆高铁的通车,湖北首条高铁大环线正式贯通。襄阳以自身为中心的“多向放射型”高速铁路网络加速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更加巩固。
以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为目标,“十四五”期间,襄阳持续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铁、水、公、空”多式联运、外联内畅、立体互联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铁路方面,全市铁路通车里程达873公里,已形成通往武汉、西安、郑州、重庆、荆门五个方向的“五向”高铁格局;公路方面,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29公里,建成“三纵两横一环两支”的高速公路网;水运方面,汉江襄阳段航道融入长江和“汉湘桂”两大黄金水道,实现千吨级船舶通江达海,预计在“十五五”中期有望提升至2000吨级通航能力;航空方面,襄阳机场航线基本覆盖国内所有直辖市、省会城市及副省级城市,进一步强化了区域性航空枢纽功能。
记者 滕树杰:创新协作模式,完善制度框架,强化技术支撑。 “十四五”期间, 襄阳牵头推进跨区域生态保护合作,构建并持续完善了多层次、多流域 、多污染要素的联防联控机制,形成了“流域共治、区域协同、机制创新”的治理格局。
推动建立“襄十随神”跨区域河湖长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和跨市流域联防联治机制,促进“南襄荆荆宜”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和十堰联合申报的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入选全国示范项目,与神农架林区完成全省首笔跨市排污权交易,和十堰同时入选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生态联防更加有力,绿色发展引领作用进一步彰显。
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集成”,“十四五”期间,襄阳以区域协同发展为核心,通过构建多层次、多领域的跨区域协作平台,持续提升一体化服务水平,为企业和群众带来高效便捷的政务体验,也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县域争先突围 支撑担当全面彰显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和基本单元。“十四五”期间,襄阳市各地始终以竞进姿态奋力争先进位,坚定不移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县域经济总量占比由2020年的62.9%,提升到2024年的64.3%,为襄阳奋力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了坚实而有力的支撑。
走进总投资25亿元的湖北锂盾新能源材料产业园项目现场,工程车辆往来穿梭,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湖北锂盾新能源材料产业园项目负责人 张微:今年1月10日开工时,政府就带着供电、供水部门现场办公,把外线接入工程纳入绿色通道,比常规流程快了28天。
在襄阳宁丰新材科技有限公司,四百多米的刨花板生产线正满负荷运转。得益于当地政府推行的“并联审批”机制,企业从拿地到投产仅用了6个月时间。
襄阳宁丰新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副总经理 毛海超:我们的项目原本需要跑12个部门的事项,政府牵头开了4次联席会,营业执照和施工许可证同步拿到。
大力开展以链招商、以商招商、应用场景招商、要素储备招商,全力推动“楚商回‘襄’‘枣’该回家”工程。今年上半年,枣阳以“保姆式”服务,推动24个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按计划节点推进,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7%,增速领跑全省百强县市。
襄阳枣阳市招商服务中心主任 陈相德:我们成立了10大招商团队,设立1个项目推进服务专班,形成了“前方冲锋 后方保障”的强大合力。今年7月份以来,十大招商团队足迹遍布全国20余个省市,成功获取重点项目43个。
招商引资汇聚外力,立项争资激活内力。今年以来,谷城通过精准对接国家政策,高效服务企业申报,成功争取一批重大项目落地生根。在三环车桥高端精密车桥生产基地,工人们正在加紧进行设备调试,经过改造升级的智能化生产线即将投产
湖北三环车桥有限公司规划发展部部长 李伟:从政策解读到材料申报,开发区专班全程驻点服务,短短三个月,就帮我们完成了省级重点项目申报,预计投产后,可新增销售收入3.82亿元。
在三环锻造公司刚刚建成的检测中心,价值360万元的装配线正在试产。项目达产后,每年将新增500万件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产能。今年以来,涵盖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25个重点项目在谷城陆续投产。
襄阳谷城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 刘俊:谷城经济开发区将,主动作为、深研政策、凝聚合力、优化服务,提前做好明年的项目谋划储备工作,把政策机遇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增量,持续在争资立项工作中,争取更大作为。
保持竞进姿态,奋力争先进位。“十四五”期间,枣阳在全国百强县排名中进位至第73位,老河口、谷城、宜城跻身赛迪县域经济中部百强,全市县域经济总量占比由2020年的62.9%提升到2024年的64.3%,为襄阳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了坚实支撑。
长江云新闻记者 廖云翔 李晓雨 张雪晶
襄阳台 老河口台 枣阳台 谷城台
通讯员 朱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