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以画笔为舟AI为帆 叶苏婷的乡愁在这一刻具象化了

长江云新闻  2025-08-31 23:05:23
分享到:

数字浪潮奔涌中,传统文化如何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孝感孝昌00后大学生叶苏婷以画笔为舟、AI为帆,利用假期把乡土记忆与家风传承融入动画创作,用数字技术复原乡村岁月,更以青年之姿诠释着文化传承的守正与创新。

走进叶苏婷的动画世界,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金黄稻浪随风起伏,斑驳老屋炊烟袅袅,父老乡亲挥汗劳作…… 这些跃动的场景,都源自她对家乡孝昌最鲜活的记忆。

叶苏婷:我自己认为的“乡土”,就是家里的那一抹饭菜香,在田野里玩耍的那段有趣的事情,再加上父母农作的时候,教会了我一些,就是要保持那种真诚的心态,去对每一件事,然后要对它有责任感。

艺术之路上,两位长辈的指引让她的乡土主题创作愈发坚定。77岁的孝昌老乡、农民画家李台清用质朴笔触向她传递乡土创作的本真精髓;身为湖北美术学院教授的叔叔叶佑天,则从专业维度为她点亮表达之路。

湖北美术学院教授 叶佑天:最接地气的,最人民大众的,就是我们身边的这些,可敬可感的事情,我说那你就用你的作品,用你实际做的东西,来把你心里最想说的话说出来。

在叶苏婷的艺术创作中,故乡与亲情始终是创作的核心。《我的八叶榨我的妈》这部以母亲刘菊琳为原型的作品,便以她成长的故乡环境为底色,用细腻笔触捕捉母亲生活中的点滴瞬间,勾勒出乡村生活的质朴温情。

叶苏婷的母亲 刘菊琳:表现以前我们过的那种穷苦生活,虽然穷是穷,(但)乡村里的人际关系都挺好的,那特别感动人。

另一部作品《农民“画家”》以77岁农民画家李台清为原型,所有场景源自她对故乡的深刻印记,每一帧都倾注着对乡土与亲情的深情礼赞。

叶苏婷:我在做李爷爷这部作品的时候,就会对他个人的一些经历,跟事迹都会有一些感触,制作它的时候,也会付出自己的努力、心血,里面也带有自己浓厚的一种,对家乡的一种情感。

湖北美术学院教授 叶佑天:完全是由心而发的,所以做出来很朴实,也做得很接地气,就是回归本心,回归最真诚的自我。

从计算机专业跨界艺术领域,叶苏婷用画笔细细丈量心底的乡愁。凭借惊人毅力,她完成170多本速写创作,累计作品超过3万幅。如今,叶苏婷计划深耕“AI+手绘”模式,让技艺成为文化传承的翅膀。作为“孝昌女儿”,她更盼着带着画笔回到家乡,传承并帮助更多乡村孩子发现田园故事和身边的美。

叶苏婷:这种用AI创新的这种动画,也能更好地宣传到自己的家乡,也能让更多人看到,家乡的那种美丽的风景,同时也想让在这种技术上,也让自己在艺术的路上,有一个新的突破或者是创新。

叶苏婷作为一个00后,她将自己小时候在农村的生活经历用AI技术转化成富有感染力的艺术作品,用数字技术来表现农村之美,表现农村风物和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她的作品庆祝了对乡土最真挚的情感,让更多人看见乡村的美与善,人们讴歌故土亲情的方式有很多种,而叶苏婷的探索在艺术传播与文化传承层面更独特,根据深层艺术价值,她也打破了传统乡土艺术小众传播的局限,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数字艺术形式激活古老的“乡愁”,更搭建起代际沟通的桥梁,让老农的笔墨坚守与青年的技术创新在碰撞中共生,在技术加速迭代的今天,叶苏婷的探索给出了文化传承的青年答案,当技术创新拥抱人文情怀,当数字技术服务文化艺术表达,传统文化便能在守正创新中呈现时代价值,焕发持久的生命力,这份价值远胜于作品本身用到的技法和数字概念,相信看了叶苏婷作品的观众能深切感受到她的真诚。

(长江云新闻 孝昌台)

责任编辑 刘沛然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