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国调研行丨仙山、碧水、美石……十堰如何点“绿”成金?
8月29至30日,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的汽车穿梭在秦岭山麓的脚下,车窗外,层峦叠嶂的巍巍青山和蜿蜒不绝的碧水清波一路交织。秋雨潺潺,山间雾气氤氲,转过几个弯、穿过几个山洞,绿意葱茏间,记者们来到了地处秦巴腹地、四省交界的湖北十堰。
作为北方人的“大水井”,十堰如何在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前提下,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
一瓶水:
“中国好水”在丹江
走进位于丹江口的北京一轻食品产业园的HPP冷压果汁车间里,机器臂正把一瓶瓶橙色的柑橘汁送进高压舱。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10亿元投资、133亩用地,7条生产线全部达产后,可年产3万吨橘汁,带动2.8万户橘农、5000户茶农,上下游就业2万人。”在产业园展厅,一瓶瓶360毫升的HPP桑葚汁、柑橘汁等引人注目,瓶身都印着“丹江口·中国好水”字样。工作人员透露,2025年新产品上市后,线上预售已突破20万单。
“中国好水”,好在哪里?
“丹江口的水,是南水北调中线的‘水龙头’。”丹江口水都供应链集团副总经理魏旭东的一句话,概括了十堰水产业的底气。数据显示,库区年径流量占丹江口水库入库水量1/6,Ⅰ类水质天数占比96%以上,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中国好水”“中国水都”双招牌的城市。
依托天然的水资源优势,丹江口在做好“水文章”的基础上发展“水经济”相关产业。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丹江口市水经济相关产业实现产值180亿元,占当地GDP的四成。
淙淙丹江出好水的关键,在于当地把水资源保护当作是天大的事情。
在丹江口市水质安全保障中心,现场大屏上,清晰显示着库区供水、水情、水质等信息。高空卫星、无人机、200多个环库岸线的高清摄像头织成“天眼”,把污水偷排、非法垂钓、危化品车辆运输等“风吹草动”看得清清楚楚;地下雨污管网内的监测仪实时保持“警惕”,一旦出现跑冒滴漏,管道机器人可以精准探查、及时修补;对水库水质断面及入库支流沟渠水质实时监测,出现异常自动预警。现场工作人员表示,246公里管网改造、12条支沟整治、52个排污口在线监测。“一旦超标,系统自动预警,30分钟内执法人员到现场。”
一座山:
千年仙山“长生不老”
“1412年,朱棣‘北建故宫、南修武当’;600年后,我们用数字技术再造一座武当山。”在武当山文旅集团指挥大厅,项目总监熊俊波轻点鼠标,屏幕上瞬间展开一幅312平方公里的三维实景图——11宫、9观、36庵堂、72岩庙纤毫毕现。这幅图由李德仁院士团队用激光雷达和倾斜摄影耗时一年完成,数据精度达到厘米级。
数字武当的价值不止于展示,更直观地体现在“武当一梦”沉浸式演艺园区。记者戴上头显,“入境武当VR”体验舱,跟随NPC飞越武当,脚下是万丈深渊,抬头是金顶在云端若隐若现,耳边传来道长的太极口令;园区新启用的22.55米全沉浸球幕影院,播放全息剧《太极武当》,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云游”武当古建群落……科技赋能,让千年仙山焕发“年轻力”,长生不老。
“我们要把流量变成‘留量’。”武当山文旅集团董事长张震介绍,过去一年武当山全网触达量超过30亿次,游客量突破100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03亿元。
游客们来到武当山,不少人会在秀华道源买一件手工制作的武当文化服饰。
走进车间,缝纫机声、剪刀咔嚓声交织,48岁的周作霞正在质检一件练功服。“2013年我还是家庭主妇,人社局的免费培训让我学会了盘扣和绣花。”她指着衣襟上一枚“太极图”盘扣,“凸出来的阴阳鱼是手工盘的,光这一个小扣子就要绕2000多圈丝线。”周作霞如今月薪6000元,家门口就业让她能照顾两个孩子,“闵总像家人,逢年过节发红包,上下班大巴接送。”
周作霞口中的闵总,是“武当织女”劳务品牌代言人闵秀华,闵秀华掏出手机,给记者看了一张老照片:1987年,20岁的她踩着脚踏缝纫机,身后是20平方米的小作坊。如今,作坊变5000平方米车间,年产值1680万元,产品出口30多国。“我们既要守住老祖宗的针法,也要让年轻人喜欢。”闵秀华拿起一件改良道服,“袖口收窄3厘米,加隐形拉链,练拳不绊手,年轻人当汉服穿也好看。”
纯手工制作的传统服饰以其精美、舒适等特点,广受消费者喜爱,著名的武打明星赵文卓、吴樾等都穿过闵秀华这里生产的衣服。闵秀华拿出她和明星们的合照向记者介绍:“目前,我们线下全国有12家门店,线上4个平台销售,衣服还出口到30多个国家,每年产值能有1680万元。”
一块石:
小小县城“点石成金”
8月30日,记者们来到距离十堰市区约2个小时车程的竹山县麻家渡镇,街道上几乎清一色地都是绿松石店铺。
来到一家名为“罗老丝工作室”的绿松石店门口,“吱吱啦啦”的雕刻声格外明显,十几名师傅正在黄豆大小的绿松石上精雕细琢出头发丝般的花纹。
2012年,麻家渡镇罗家坡村人罗晶晶从上海回到家乡,接过父亲的事业,着手建立绿松石网店。搭上电商的快车,并坚持紧跟潮流、不断创新,罗老丝独品绿松石拥有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粉丝,目前每日直播粉丝量超6000人,2024年年产值达到2000万元。
竹山县绿松石储量占中国的70%、世界的50%,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绿松石之乡”。截至2024年,全县绿松石市场主体5600余家,全产业链年综合产值近100亿元,带动7万余人稳定就业,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90%。绿松石产业已成为竹山名副其实的富民强县支柱产业。
“1200元一次、1200两次……”记者来到今年5月刚开业的国际珠宝交易中心,一场激情澎湃的绿松石饰品拍卖会正被大家围得水泄不通。交易中心总经理柳林介绍:“中心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绿松石专业交易平台。目前,该中心已经有600余家商户入驻,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最高日交易额可达500万元,有力促进绿松石产业链回流集聚麻家渡镇集镇。”
从丹江口的一瓶水,到武当山的一件衣,再到竹山的一块石,十堰用三种截然不同的产业语言,讲述着同一份高质量发展答卷:守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长江云新闻记者 张文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