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一江水连两地心 十堰郧西 “暖心家园” 让跨省教师 “此心安处是吾乡”

长江云新闻  2025-07-29 21:06:52
分享到:

清晨五点多,晨曦为汉江镀上一层金辉,十堰市郧西县白郧大桥如一道剪影般横跨江面。来不及与睡梦中的孩子作别,陈晓娟便与丈夫熊德田匆匆踏上回校的旅程——这是她作为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人扎根江对面的第十个年头。

“一江水连两省心,三尺台育四方才”。在汉江鄂陕段,像陈晓娟这样跨省执教的陕西籍教师共有68名。他们与来自河南、湖南、四川等地的教师们一道,用青春在秦巴山坳里筑起一座无形的教育桥梁,将育人的种子深植于秦楚两岸的沃土里。

一江碧水连陕鄂 执教无问西东

汉江宛若一条飘逸的绸带,将郧西县夹河镇与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城关镇紧紧连在一起。

二十年前,13岁的陈晓娟第一次从老家坐车前往白河县城。当车子驶上316国道时,汉江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山水画卷在她眼前徐徐展开——浩渺江波之上,对岸的小镇依山就势而建,屋舍错落有致。她好奇地问道:“那是什么地方?”父亲指向江畔一座古朴的亭子回答道:“那里就是湖北的夹河镇。”“夹河,为什么叫夹河?”她在心底默默思索着这个问题,渴望有一天能听听关于夹河的故事……

时光流转。2012年7月,陕西白河县西营镇小伙熊德田从安康师范学院毕业。怀揣着教育理想的他,敏锐地抓住了湖北省首次招录新机制教师的机遇。“夹河,就在家对面,离家近。”这朴素却深切的理由,让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最终,他如愿站上夹河镇黑虎初级中学的讲台,成为家对岸的一名“新夹河人”。

他的选择,也鼓舞了同校女友陈晓娟。第二年,同样怀揣教育理想的她紧随其后,通过招考成为郧西县景阳乡泥沟初级中学的化学与生物教师。十年光阴荏苒,当陈晓娟立于望江亭,当年那个萦绕心头的疑问豁然开朗:北下的金钱河与西来的汉江在此交汇相拥,将道家名山金銮山温柔环抱——夹河镇之名,正是源自这“两水夹一山”的天工造化。隔江远眺,白河县城的屋舍在山麓层叠铺开,与脚下的夹河关深情相望。

“两地方言中很多词汇发音相同,在这里教书跟在家一样。”“95后”白河籍教师王顺菊的成长记忆里,浸润着这份天然的亲近感:“从小就听老一辈念叨‘夹河白河一家亲’,姑姑就是从白河嫁到夹河的,小时候最盼着去河对岸玩。”于她而言,跨省不过是走趟亲戚,“家”的概念早已跨越了江水的阻隔。

而这份深厚的归属感并非凭空而来。据地方史料记载,夹河镇古称夹河关,明清时便是鄂陕边陲商旅往来的咽喉要道,渡口舟楫穿梭,商贾云集。江水划开了行政的边界,却滋养着两岸无法割舍的亲情。共饮一江碧水、同枕连绵青山、相承民俗风韵,这些共同的印记为鄂陕教师构筑了文化认同根基。

情暖深山学子 跨越江水阻隔

初到异乡,挑战实实在在。“刚来的时候,河上还没有大桥,我一学期才回家一次,需从安康老家乘班车到白河渡口,再换轮渡。记得有次没赶上末班船,眼瞅着天都黑了,学生家长打着手电筒划着小渔船来接我,现在想起来像做梦一样。”来自陕西安康市的陈勇老师对当年的场景记忆犹新。

熊德田记得妻子陈晓娟刚怀孕时,自己仍骑着摩托车带她往返于家校间:“那时我们还住在老家白河县西营镇,有次暴雨天,我们绕山路走了三个小时,等到家时浑身都泡得发白,现在想起来都后怕!”

即便如此,这群来自江对岸的年轻人依然选择了留下。到底是什么样的羁绊,让他们难以割舍这方异乡的讲台?

2012年,28岁的陈勇初到郧西夹河镇泥沟小学时,简陋的瓦房和一群幼小的孩子让他措手不及。“孩子们的父母多数在外地打工,我不仅要教知识,还得既当爹又当妈,操心他们的冷暖温饱。”回忆那段时光,他说,“不是没想过放弃,但一看到孩子们期盼的眼神,就实在不忍心丢下他们。”这份坚守,在2021年夏天迎来了最滚烫的回应——在夹河镇初级中学中考考场外,一群他曾在泥沟小学教过的学生突然围住了他。当年的小丫头已剪短了头发,曾经的毛头小子个头比他还要高,他们拽着他的胳膊,簇拥着他,激动地喊着:“陈老师!您还记得我吗?”“是您半夜背我去看病的!”“谢谢您送我回家!”

2016年深秋,黑虎中学白河籍老师焦东省徒步10公里来到夹河镇庙沟村,在一间新建的砖房里找到辍学在家的小柯。“娃缩在墙角,头发长得盖住眼睛。”他对小柯说:“想走出大山就得读书,明早五点我在校门口等你。”第二天凌晨,小柯如约抱着书包坐在校门口的台阶上,见到了在此等候的焦老师,重新回到了学校。如今在武汉读大三的小柯,年年都会打电话向焦老师致谢。“是这些娃,让我们这些外乡人有了牵挂。”焦东省说。

“教书育人没有地域之分,是肩头的责任、心中的信念,将我们牢牢熔铸在这片土地上。”在夹河镇中心小学任教的王顺菊说。

2018至2021年间,景阳乡兰滩口汉江大桥、夹河关汉江大桥、白郧汉江大桥相继通车。三条“交通大动脉”与“教育输血线”相互呼应,昔日天堑如今变通途,让教师们的跨江通勤缩短至十几分钟。

校舍新姿映丹心 后顾无忧育栋梁

除了交通的改善,10年间,郧西县整个教育领域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办学环境的切实改善、师生情感的深厚积淀,让外省教师们真正找到“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

已升任黑虎中学校长的陈晓娟对2015年初到该校时的情景记忆犹新:“办公室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瓦房,外面下大雨,里面就得用盆接雨水。操场是泥土地,一到雨天体育课就得停上。当时刚生完二宝的她因条件艰苦而倍感艰难,一度萌生离开的想法。”局领导对我说:“只要你留下来,学校马上就能建起新楼!”这份深情的挽留,陈晓娟至今感念。

2021年,转机出现。在当地党委政府支持下,新教学楼拔地而起,泥土地操场被塑胶跑道取代。2023年,宿舍改造完成,每个房间都配备独立卫生间和24小时热水。由九阳公益基金会援建的餐厅可容纳440人同时就餐。新建的教师周转房正式投入使用。学校面貌焕然一新,甚至让不少外出务工的家长主动将孩子送回来上学,他们说:“孩子在校比在家更放心!”

硬件的蜕变,印证着“教育优先”的坚定决心。曾几何时,金銮山中学的学生需攀岩渡水求学,每逢汛期常常被迫中断学业。如今,全县累计投入超过10亿元,建成13所中小学、10处托儿所及汉江流域首个乡村智慧图书馆。特别是2020年以来,当地投入8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校舍改造,教师公寓还配备了恒温热水系统。昔日“峭壁上的学校”迁建后成为设施齐全的现代化校园。

“留才贵在留心,消除后顾之忧,搭建成长阶梯,教师才能全心育人。”郧西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道出其核心逻辑,“最终受益的,是渴望优质教育的乡村孩子。”

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同样释放着教师价值。据统计,近十年来郧西县累计引进陕西籍教师68人,仅夹河镇就有15人。夹河镇教育党总支推出的“青苗成长计划”,通过“师徒结对+跨省研修”模式,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十年间,“90后”教师陈晓娟从普通教师晋升为中学校长;她的爱人熊德田也升任夹河镇中心小学总务副主任,夫妻双双走上管理岗位,正是这一机制结出的硕果。

现如今如果你问郧西人“最好的房子在哪里”,他们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最好的房子是学校。”从峭壁上的课堂到智慧校园,从地理阻隔到跨省融合,郧西县用重教兴学的坚守证明:当用心栽下枝繁叶茂的梧桐树,金凤凰自会在枝头绽放光彩。

教联一体育桃李 异乡热土绽芳华

陕鄂教师的跨江流动,在郧西县催生出独特的教育共生模式。

郧西县教育局以陕西籍教师为纽带,与陕西白河共建“白郧教联体”。通过每年互派教师赴西安、武汉培训,将“项目式学习”等前沿理念引入课堂,形成当地的特色教学模式。夹河镇初级中学校长宋方国深有体会:“我们学习陕西的排球训练方法,他们来观摩我们的学科实验。这种双向交流,不仅提升了教学质量,更筑牢了鄂陕边际的教育共同体。”

这种交融,深深浸润于教师的成长历程。2020年从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冷水镇考来的王永艳感触尤深:“刚入职,校领导就带着我逐字打磨教案,生活上也对我关怀备至。点滴汇聚的温暖,让她在2023年毅然决定扎根——不仅留了下来,还与夹河镇小伙柯晓峰组建了家庭。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夹河就是家’这句话,不是空谈,而是实实在在的温暖。”

教师们的跨界转型,更是教育共生的生动实践。曾教历史的陈勇因学校需求转教物理,非科班出身的他,在物理组同事全员参与听课、课后点评指导的帮助下,熬夜钻研名师课例,连续三年带领八年级物理获全县统考第一。年轻教师谭政从体育跨界物理,调回陕西后,把在夹河学到的教学法带回母校,同样斩获全县统考佳绩。这种人才流动不再是单向输出,而是知识与经验的双向滋养。

这不仅是夹河镇的故事,更是郧西全县的实践。从景阳深山到城关校园,外地教师的足迹早已遍布郧西各地。

在郧西县思源实验学校,来自河南的赵少军从被迫放下足球、转教物理的苦闷中走出,在校长支持下重拾热爱,不仅将学校足球赛事成绩提升到全县第一,更凭实干升任副校长,打造出“篮球冠军校”。他珍藏的学生手绘足球,正是“在这里,能把热爱做成事业”这一由衷感叹的印证。

宜昌小伙郭港的经历更具代表性。在湖北口回族乡任教时,他既拿下体音美全能第一,又带领篮球队闯进全县四强,最终凭实力通过遴选被调入郧西县城关中学。“过去进城靠资历,现在靠本事”,他的转型,印证着郧西“事业留人、环境留人”等机制的实效。

而在郧西最偏远的景阳乡中学,来自河南开封的张帅领默默耕耘近二十载。岁月悄然染白了他的鬓角,但他那颗炽热的育人之心从未冷却。更令人动容的是,他与来自郧阳区的程方圆教师在此相知相守,结为人生伴侣,将根深深扎进这片异乡的土地。“景阳人把心窝子都掏给了我们,我们怎能不把心交给孩子们?”这句常挂在夫妻俩嘴边的话,道出了他们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依恋。

从初见时的忐忑,到相识后的眷恋,再到扎根后的笃定——这些跨越省界的教育者们,在岗位履职中安身,在环境改善中安心,在事业成长中蝶变。

“郧西早已成为我们的第二故乡,在这里,我们实现了理想和价值!”站在夹河关古城楼上远眺,金銮山如蛟龙入水、山两边清浊分明。那些讲台上的晨昏坚守、江桥上的四季往返,都已化作最珍贵的教育印记,随着汉江的浪涛,在“一江水、两岸情”的共鸣中,助推越来越多的孩子奔向更辽阔的远方。

(长江云新闻记者 陈赟 赵龙文 通讯员 唐晓玮 罗杰 王珊珊 郭清强)

责任编辑 张智美子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