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看支点丨科创引领 提升支点创新策源力

长江云新闻  2025-07-29 15:17:12
分享到:

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赋予湖北“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的使命。

“创新策源”,生成于“策”的推动和引导,落脚于“源”的活力与潜力。近年来,湖北通过不断完善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创新支持体系,从实验室到国家大科学装置再到企业,一项项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的成果在荆楚大地不断涌现。

在武汉梦芯科技有限公司,全球最小尺寸北斗优先芯片,通过2.15万公里外的北斗卫星,实时位置就能得到准确定位,而且误差不会超过1厘米。

信号传输快,奔跑速度也快——在湖北东湖实验室,高速磁悬浮电磁推进测试线最高时速可以达到650公里,今年还将突破800公里

在华科大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平顶脉冲磁场今年以71.36特斯拉的数值,刷新全球纪录……

在中信科移动创新中心,这台搭载着太阳能板的卫星,是6G“空天一体化”系统的组成部分,可以无缝覆盖全球,让6G网络速率比5G提升10倍以上,进入万兆时代。

中信科移动创新中心资深工程师苏昕介绍,现有移动通信系统从感官上来讲,只能提供语音、图像、视频流等通信方式,但6G全息通信可以提供沉浸式的通信体验,让大家能够身临其境地进入虚拟的空间。

从数据上看,今年上半年,湖北高新技术企业注册申报10296家,同比增长17.2%;技术合同成交额3187.71亿元,同比增长10.55%。一粒粒科技创新的“金种子”,正逐步成长为支撑产业升级的“参天大树”。





强架构 夯实创新策源力量根基

今年新春第一会,湖北吹响加快支点建设动员令,明确以科创引领,整体提升支点创新策源力。通过全力以赴夯基垒台,湖北以“国家实验室、湖北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国家级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为力量矩阵的“四梁八柱”科创体系正让创新因子加速迸发,不断夯实创新策源的力量根基。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国际合作与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涵评价:湖北资源丰富、底蕴深厚,有132所高校、23家央属科研机构,两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总量位居全国第一方阵。这种高密度、高层次的科创资源,是湖北在全国创新版图中独特的比较优势,湖北需要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对中部崛起和全国创新发展的支撑作用。

如今,一个更为令人期待的创新策源体系已经架构:依托“71020”高校创新体系,支撑“61020”全链条攻关,引领“51020”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全面升级,让人才科研和产业释放“1+1+1>3”的协同创新效应,强化“创新策源”的体系化支撑。




体系化筑基: 湖北科创 “四梁八柱” 与协同密码

在这样的创新策源体系中,如何实现人才、科研、产业“1+1+1>3”?“无边界教室”给出了答案。

在新疆火焰山,武汉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2022级学生林汉超正与团队进行新能源车夏测,研究生三年,北至漠河、西至吐鲁番,都有他和团队的身影,团队将‌在极端环境中测试车辆的可靠性与稳定性,而正是在这样“无边界”的教室中,林汉超一步步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并全程参与了湖北智能网联车下一代智慧地盘的研发工作。

他告诉记者:“我们是双导师制。我不仅有校内导师,我还有一个企业导师,研究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跟着我的企业导师一起做项目的。最终我们的毕业成果也是在两方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在‘无边界教室’完成的。”

为打造“无边界教室”,武汉理工大学依托汽车、材料等优势学科,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和东风集团等企业合作,企业车间、联合实验室都成为了教学场域。

武汉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执行院长谢长君介绍,学校的车路云一体化实训平台,很大的特点就是7个不同的专业的学生汇聚在一起,平台的开设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来制定。“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也是服务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他说。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人才与政策中心副主任牛婧红表示,武汉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在产教融合与教育改革中的探索中,突破传统校园边界,与头部企业共建工程师技术中心和联合实验室,学生毕业成果包含专利、软件著作权及实际科研项目,而非单一学术论文。这种“学研产用”闭环模式,形成“理论-实践-创新”三级能力培养链。这种创新模式代表了我国工程教育从“理论主导”向“实践赋能”转型的先锋范式。

平台共建、人才互用、成果共享,创新要素进一步畅通之下,人才的潜能用在了刀刃上。

就在这个月,林汉超将正式入职东风集团研发总院,完成从学生到工程师的丝滑转变,而所谓的入职阵痛期对于他来说早已不复存在,他告诉记者,研究生期间他一共申请了5篇发明专利,这些都是利用校企双方的资源发现的现实产业问题,其中很多都是关于能够实现弯道超车核心技术。“能够在国家智能网联汽车的突破之路上,有我自己参与的一份力量,我也觉得无比的荣幸和自豪。”他感慨道。

教室破壁,破除的是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之间的墙。这是湖北提升创新策源力的谋远之举。

今年以来,湖北奋楫先行,在全国率先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着重在教育基础支撑、科技创新引领、人才分类培养等方面布局前行。

眼下,湖北越来越多的教授正走进企业变老总、越来越多的科企高管拿起教案带学生、越来越多的技术经理人带着市场深入院系。科技创新各个环节的“拆墙行动”,正为湖北逐步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全新通道。

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今年4月,湖北“实施科创引领战略,整体提升支点创新策源力行动方案”正式发布。

方案提出,以科技创新先行支撑服务能级跨越、产业倍增、区域联动等其他战略实施,2027年全省创新策源力显著提升,2030年基本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到2035年成为世界原始创新策源地、全国成果转化优选地、全国创新生态高地。




观察员说

武汉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执行院长谢长君:

教育链、科技链、产业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由之路,让学生从课堂直接走进车间和实验室,将论文写在生产线前沿,这样的实践,让我更加坚信,科技创新的高度,取决于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契合深度。这种“真问题、真场景、真攻关”的模式,锤炼出的是能直面“卡脖子”难题的实战型人才,他们既是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力军,更是湖北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的底气所在。

总监制:岑卓

策   划:何伟

监   制:洪燕

编   审:徐瑗 柳芳

记   者:余旭东 唐清辉

海   报:梁意 杨紫悦

编   辑:桂亮

责任编辑 桂亮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