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他在武陵山深处支教13年 守护“玻璃娃娃”圆梦武大

云上恩施  2025-07-29 15:00:33
分享到:

7月22日,恩施州巴东县清太坪镇青果山村,19岁的田艳青在电脑上确认自己被武汉大学历史学类录取时,她第一时间将喜讯分享给了在建始县支教的袁辉。

这位身高仅1.4米、曾因“成骨不全症”在5年内经历7次骨折的“玻璃娃娃”,在支教老师袁辉长达13年的风雨守护与悉心教导下,用坚韧敲开了高等学府的大门。

一段始于大山深处病榻旁的师生情谊,最终绽放出梦想的光芒,诠释了教育路上最动人的“双向奔赴”。

田艳青(右)和袁辉合影

初遇:两束微光的交汇

武陵山余脉深处,从巴东县城驱车3小时才能抵达青果山村。田艳青家堂屋的墙上,还留着她小时候用粉笔写下的字迹。“喜欢的话就写下来,没舍得擦,算是一段回忆。”她轻声说。这些字迹背后,藏着一段跨越13年的师生情。

2012年,6岁的田艳青刚进入姜家湾教学点,就因频繁骨折成了最安静的孩子。“坐板凳滑倒、和小狗玩摔倒,每次都疼得像骨头在撕扯。”她至今记得,有天放学路上,家里的小狗跑来迎接,她怕被撞而蹲下,随即传来钻心的疼痛——这是她的第3次骨折。

也是这一年,24岁的袁辉背着行囊走进了这座大山。从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这个江苏青年放弃城市工作,循着“拐杖老师”谭定才的事迹来到巴东支教。在姜家湾教学点,他注意到那个总躲在角落的小姑娘。“小朋友怎么不和大家玩?”袁辉的问候换来沉默,很久后,田艳青才红着脸回道:“我不能跑,不能跳。”

这句低语成了缘分的开端。看到田艳青被父母抱着在路边焦急等车,得知她将长期休学,袁辉主动提出:“我来给她补课吧。”彼时的他还不知道,这个决定将让他的支教生涯与一个女孩的命运紧密相连。

相守:六载风雨送教路

“袁老师第一次来,我们又惊又喜。”田艳青的母亲张彩林回忆,这个来自大城市的小伙子,每周三次准时出现在家门口,带着课本和山里少见的零食。

最初的教学在田艳青的病床上展开。袁辉不讲枯燥的课本,而是先带她“认识世界”:指着窗外的野花说“每朵花都有自己的姿态”,教她用碎布拼贴图案,背“两个黄鹂鸣翠柳”时,让她想象鸟儿落在门前的桃树上。“他像大哥哥,从不对我发脾气,总说‘慢慢来’。”田艳青说。

从教学点到青果山村的3公里山路,袁辉走得格外认真。晴天,他观察路边的野果;雨天,他记下鸟鸣的声音。“路上能积累素材,讲给艳青听。”袁辉笑着说,他会把山行见闻写成短诗,当作课堂的“开胃菜”。

2015年后,袁辉调至8公里外的白沙坪小学,特意买了辆二手摩托车,每周三次,利用下午时间继续送教。“他每次来都准时,我在门口听到摩托车声就高兴。”田艳青说。

一个冬日的下午,田艳青望着窗外纷飞的雪花,以为袁辉不会来了。没想到深夜里,门被轻轻推开,袁辉带着一身寒气走进来,裤脚沾满泥浆,脚上的水泡破了渗出血迹。“他说今天学‘燕山雪花大如席’。”田艳青的眼眶湿润了,“我没敢问他摔了多少跤,只觉得心里又暖又疼。”

母亲张彩林总想给袁辉一些报酬,却被袁辉婉拒:“我想挣钱,就不会来这儿了。”这个靠每月1000元补贴生活的支教老师,还自掏腰包给田艳青买文具、书籍,六年从未间断。

袁辉的父亲曾专程来看他,看到儿子住在没水没电的土房里,红着眼眶劝他:“回家吧,这里太苦了。”争吵过后,父亲发来短信:“儿子,对不起。”袁辉懂这份心疼,却更清楚自己的责任。当田艳青问他“为什么不走”,他只说:“我走了,你怎么办?”

成长:从轮椅到校园的蝶变

2016年,重庆专家会诊后,田艳青被确诊为“成骨不全症”。这个医学名词解释了她的痛苦,却没浇灭她的求学梦。在袁辉的鼓励下,她开始在轮椅上练习写字,把对疼痛的感受写成短句:“骨头在睡觉,我在长大。”

“如果我有一双翅膀,我会飞向蓝天,与鸟儿同行,和蝴蝶共舞,让世界尽收眼底;如果我有一双翅膀,我会飞到海边,让海风吹过我的脸庞,让海水冲尽我的烦恼……”这是田艳青四年级时写的一首诗《如果我有一双翅膀》。

袁辉的课堂从不设限。他发现田艳青喜欢画画,就买来彩笔;知道她爱读诗,就抄录唐诗贴在墙上。“他让我觉得,不能跑跳也能拥有世界。”田艳青说,自己渐渐学会观察风中的草叶、雨后的泥土,“感觉和世界有了联系”。

转机出现在2019年。随着骨骼发育稳定,田艳青的病情好转,终于能重返校园。清太坪镇白沙中学为她准备了单人宿舍,安排张彩林陪读并提供工作岗位。初二那年,她扔掉轮椅,拄着拐杖重新学习行走。“站起来的那一刻,觉得空气都是甜的。”

此时的袁辉已转至建始县支教,但两人的联系从未中断。他带记者、艺术家来看望田艳青,寄来自己写的《山行笔记》,扉页上总写着:“真正的翅膀长在心里。”这些鼓励化作力量,让田艳青在2022年中考中以790分成为清太坪镇第一名,考入省级重点高中巴东一中。

高中校园延续着这份温暖。学校将教室旁的休息室改造成带卫浴的宿舍,班主任陈海清刻意用“平常心”对待她:“早读时她声音最大,笑点最低,我们从不在班上强调她的特殊,她的坚强本身就是榜样。”

田艳青也曾遇挫。分科考试数学仅得50分,她躲在宿舍哭了整晚。“数学老师说,‘这科就是来磨你意志的’。”这句话点醒了她,此后走廊里常能看到拄着拐杖背公式的身影,错题本积累了20多本。整个高三,她的成绩稳居年级前30名。

绽放:爱与传承的回响

2025年6月25日,高考成绩公布。621分的成绩单截图发送成功后,田艳青收到袁辉的回复:“为你骄傲。”电话那头,今年37岁的袁辉正在建始县望坪中学批改作业,声音带着哽咽。

“小时候帮被风吹倒的小花扶正,现在想帮更多人。”这个暑假,田艳青计划教村里的孩子们写作文,讲袁老师教她的观察方法,告诉他们“大山里也能长出梦想”。

填报志愿时,她选择了汉语言文学和历史专业。“袁老师说,把热爱做到极致就有价值。”田艳青想研究乡土文学,用文字记录大山里的故事,“就像当年他带我们从诗句里看见世界。”

如今的袁辉,支教已满13年。他拒绝了转为正式编制的机会,依旧在望坪中学带八年级地理,课余爬山写诗,工资从每月1000元涨到每年3万元,却始终住在学校安排的宿舍里。“我承认我穷,但又很富有。”他指着办公室里学生的感谢信,“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我懂这种满足。”

田艳青理解这份坚守。“以前觉得老师该去挣大钱,现在明白,他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她在日记里写道:“身体的高度定格在1.4米,但袁老师让我的灵魂能仰望星空。”

武陵山的风吹过青果山村,田艳青家墙上的字迹依然清晰。那些稚嫩的笔画,连同袁辉走过的山路、田艳青读过的课本,共同书写着一个关于教育、坚守与希望的故事——就像袁辉常说的,“教育是用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而在武陵山深处,这朵云已化作漫天星光。

来源:云上恩施 巴东通联记者 焦国斌 廖薇子

一审:和秋阳

二审:黄頔芳

三审:孙跃

责任编辑 李雪婷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