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方北松及其团队挑战不可能—— 沉睡两千年的炭化简重现墨迹

湖北日报  2025-07-29 12:20:23
分享到:

“慢一点,慢一点,再往左挪一厘米!”

7月的荆楚大地,热浪翻涌。当阳市玉泉寺内,历经千年风雨的北宋铁塔,经过三年多修缮后迎来重要一刻——归安。

荆州市文物保护中心文物保护工程部主任刘雪刚汗如雨下,一颗心悬到了嗓子眼。他目不转睛地盯着吊车,不断用对讲机喊话,指挥驾驶员将铁构件一块块吊起,再像搭积木一样缓缓装回原位,“生怕出一点差错”。

这只是刘雪刚和同事们工作中的寻常一幕。作为国家文物局重点扶持的文物保护区域技术中心,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各条战线上,每天都在面对这样的考验。

连日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工作一线,探寻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方北松及其团队克难攻坚、化腐朽为神奇的故事。

刘雪刚团队正在修复当阳玉泉寺北宋铁塔。

勇挑重担——

为千年铁塔延年益寿

玉泉寺铁塔是我国现存最高、最重和保存最完整的铁塔,由于年久失修,加之风雨侵蚀,塔体锈蚀严重。2021年12月,荆州文物保护中心郑重接下了铁塔的修缮任务,刘雪刚团队被确定为该项目的施工队伍。

该修缮项目需在2025年11月前完成,核心是逐层拆卸、除膜除锈、缓蚀封护、再逐层归安。“这不是简单的除锈刷漆,更像是为一位‘千岁老人’进行一场精密的外科手术。”刘雪刚深知这项任务的难度和分量。

如何在修缮时不损伤文物本体及其承载的历史信息?刚接下这活儿,刘雪刚就犯了愁。这座铁塔浑身铁锈结痂、纹饰、佛像模糊,其中铭文字体纤细灵动,纹饰与佛像栩栩如生,稍有不慎就会破坏这些文物信息。刘雪刚团队干脆住到工地,全身心对铁塔进行“诊治”。

刘雪刚团队发现,传统防腐涂层易流挂、韧性不足,日久可能老化破损,甚至模糊铁塔的精致纹饰、佛像与铭文。历经半年数百次实验,他们终于攻克该难题:通过优化涂层配方与施工工艺,显著提升了涂料的抗流挂性、韧性与疏水性,既让涂层达到了防止铁塔锈蚀的目的,也保住了其历史的清晰轮廓。

今年7月,随着本体修缮环节顺利通过验收,铁塔正式进入归安阶段。这些铁构件重达数百公斤,甚至一吨以上,每一毫米的偏差都可能带来不可逆的歪斜,如何确保它们在高空平稳落位、精准对接?

7月20日至27日,刘雪刚与团队成员顶着酷暑,在塔架旁反复推演、实测,优化调平垫片的布置方案,精确计算起吊参数与粘接时机。

最难的是底部第二层铁塔构件的复位。这是归安的开始和尝试阶段,也是保证铁塔整体稳固的基石。早上6点,刘雪刚就带人拉线量尺寸,即便有毫米级的偏差,也要重新吊装和移位,确保构建完美归安。

“咱修的不是铁疙瘩,是老祖宗的体面。”刘雪刚抹了一把汗,转身又投入了工作中。

赵阳正在修复文物。

敢于挑战——

让炭化简牍重现墨香

相比大型古建筑,简牍、木漆器等小型文物的修复更有挑战性。这些文物在地下沉睡千年,刚出土时,往往像一堆烂泥,稍有不慎就可能粉碎。

2023年3月,一批来自定县的炭化汉简抵达荆州文保中心文物保护修复部,其状态触目惊心——通体乌黑酥脆,仿佛一触即散的焦炭。当时连国内顶尖专家都摇头:“炭化简就是文物‘癌症晚期’。”

修复部主任赵阳团队偏偏要挑战“不可能”,他们锚定恢复形貌、提升强度、提取字迹三大核心难题,一步步开展技术攻关。

走进实验室,仿佛进了“ICU”。工作台上躺着几十条焦黑的竹片,用湿纱布小心敷着。赵阳轻拈镊子,夹起一片薄如指甲盖的汉简,经常一看就是半天。

有次深夜实验,研究生小王失手碰碎了竹简,当场哭出了声。赵阳安慰说:“正好看断层结构。”他们从碎片里找到灵感,用医用级高分子材料调出“续命胶水”,用针头滴进竹简孔隙。固化后竹简能弯折30度不断裂——这一数据后来被写入行业新标准。

针对脆弱不堪的炭化简,团队首创了精细的物理加固与化学定型技术,如同为断裂的骨骼植入“隐形支架”,小心翼翼重塑其形态,赋予其足以承受后续处理的强度。

最难的是让湮灭于炭黑中的文字重见天日。他们创新性地运用多光谱成像技术,对简牍进行多波段、高精度的扫描分析,成功穿透炭化表层,“唤醒”了沉睡两千余年的墨迹字痕。

这一整套从无到有构建的技术体系,不仅挽救了这批珍贵汉简,更一举填补了世界范围内系统性炭化简牍保护修复的技术空白。

方北松正在指导修复文物。

坚守初心——

用科技赋能文脉传承

荆州文物保护中心成立于2003年,致力于出土竹木漆器、竹木简牍、纺织品文物等有机质类文物以及土遗址的科技保护,多项技术处于全国领先、世界领先,成长为国内有机质文物保护领域的“国家队”。

截至目前,该中心已为国内27个省市、130余家文博单位提供文物保护技术支撑,完成保护修复的简牍占全国同期出土饱水简牍总量的80%,木漆器占全国同期饱水木漆器总量的70%,纺织品占全国同期出土纺织品的50%,让大量国宝重获新生。

方北松多年来致力于“复活”简牍,他独创的简牍脱色、脱水工艺,抢救保护了一大批珍贵简牍文物。近几年,他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积极呼吁地方加强文物保护工作投入,开辟考古新出土(出水)珍贵有机质文物保护工作绿色通道,并研发新的考古设备。

“每一件文物都是不可再生的文明密码。”方北松说,让文物开口说话,科技创新是第一利器,人才是核心竞争力,而且归根结底还是在人。

经过多年积淀,荆州文物保护中心构建了老中青三级人才梯队。无论是方北松,还是“大国工匠”吴顺清,都是家喻户晓。此外,湖北省先进工作者吴昊、青年拔尖人才赵阳、全国技能大赛湖北赛区一等奖获得者赖依菲等青年才俊也崭露头角,成为“冷门绝学”的接棒者。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方北松说,他将继续坚守在文物保护工作一线,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技术创新研究,产生更多基础性、原创性科技成果,让更多深埋于荆楚大地的国家记忆“活”起来、传下去。

责任编辑 杨雨薇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