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湖北钟祥:陶艺“守艺人”34载坚守,以创新续写古老传奇

云上钟祥  2025-07-29 10:53:50
分享到:

在湖北省钟祥市郢中城区西北侧,毗邻汉江的沿山头曾因陶业闻名遐迩,烧制陶器的历史可追溯至商周时期,这里丰富的黏土和薪柴资源孕育了无数陶艺匠人。曾经,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沿山头兴起了数十家陶坊,陶器源源不断地运往武汉等地。那时,陶器是村里经济的重要支柱,肩挑、自行车拉、拖拉机装、船运的陶制产品遍布各地。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冲击,烧制陶器的产业逐渐衰退。如今,余大华一家成了沿山头最后一户制陶人家,他们用坚守与创新,续写着这片土地上的陶艺传奇。

余大华与陶艺的缘分,始于20世纪90年代。此前,他一直在家中种地,过着平凡的乡村生活。那时,沿山头的陶业虽已不如往昔辉煌,但仍有一些老匠人坚守着这门古老的手艺,余大华的干爹便是其中之一,这门手艺从干爹传给干哥哥,再传到了余大华手中。干爹曾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这个手艺要一代代往下传,不能失传。在你这一代不传下去,等于说这门手艺就失传了,再想买这个土壶就没有了。”这句话深深触动了余大华,他当即下定决心,要把这件事做好。

1990年5月,余大华一家在村里搭建了窑炉,正式踏上了烧陶制陶的道路。那时的沿山头,正值陶村最后的鼎盛时期,生产队的集体经济收入全靠缸瓦窑。余大华从小耳濡目染,又受到村里“传帮带”氛围的影响,对陶艺充满了热情和好奇。然而,真正开始学习制作茶壶时,他才发现这并非易事:淘洗、筛泥、练泥、拉坯等十几道工序,每一个工序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稍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但余大华没有退缩,他不怕吃苦,不怕失败,一心扑在陶艺上,不断钻研。

做陶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余大华每隔半月烧一窑,一次烧300到600个,每次烧制24小时左右。每次烧制时,他都得彻夜守候,时刻关注烧制情况。烧窑就像开盲盒,有时成功,有时会失败。在余大华家里,地上摆满了烧制失败的土茶壶。这些失败的作品,不仅是经济上的损失,更是余大华心血的付诸东流,但他从未放弃,总是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改进烧制工艺。

余大华深知,要想让土茶壶在市场上立足,就必须不断提升品质。他不怕别人说自己的茶壶哪里不好,反而希望客人能多提意见。每当有人说茶壶做得不好时,他都会认真记下来,细心琢磨,不断改进自己的技艺。他说:“我就是靠别人提意见之后技艺才变好的。以前土壶就没有这么精致,现在慢慢改进了比以前精致些。”

在余大华的努力下,他们家的土茶壶逐渐有了自己的特色。这种土茶壶有一个独特的优点,在盛夏炎热的情况下,装在里面的水依然是冰凉的,喝了对人的身体有好处。土茶壶的透气性极好,有的水有碱性,壶身细密的微小气孔可以吸附水中杂质。如果不透气,茶壶里的水就会变味,不好喝。而余大华家的茶壶,因为透气性好,装的水就凉快好喝,泡好的茶水可持续饮用两至三天不变质。

除了品质上的提升,余大华还在样式上不断创新。如今,他们家制作的陶艺用品从茶壶、陶盆、碗,到花瓶、花盆,应有尽有。每个月能生产500到600个土茶壶,全是纯手工制作,供不应求。余大华的土茶壶一年只做10个月,因为冬天气温低茶壶泥坯容易上冻,即便如此,一年也能卖掉5000多个。

余大华不仅自己热爱陶艺,还把这门手艺在家族中传承下去。如今,他已经把手艺传给了儿子儿媳,而且儿子儿媳们做得更好更漂亮。他满心欢喜地说:“我希望他们把这个手艺发扬光大,越做越好。”

儿媳尹凤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开始跟着余大华学做多肉小花盆,慢慢地就可以做出精致的茶壶。在销售方面,尹凤琴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前,余大华家的土茶壶只在钟祥售卖,靠老头用扁担挑、用车拖,走村串巷到处卖。如今,在网络发达的时代,尹凤琴帮助开启了线上销售模式,土茶壶等陶艺用品卖到了全国各地。

除了制作土茶壶等日常陶艺用品,余大华还积极拓展业务领域,他帮助屈家岭地质博物馆修复文物,做展览仿品。这不仅让他有机会接触到更多古老的陶艺文化,也提升了自己的技艺水平。通过修复文物,他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陶艺的历史和发展,为自己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灵感。

在沿山头这片曾经因陶业而繁荣的土地上,余大华一家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陶艺传承的道路。他们用34年的坚守,诠释了对传统手艺的热爱和执着,用不断创新和改进,让古老陶艺焕发出新的生机。

记者:蔡梦竹 李璐 吴芬芬

一审:刘冰洋

二审:袁李娜

三审:范涛

责任编辑 李雪婷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