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中国网谷:“新”潮涌动的湖北密码

长江云新闻  2025-07-16 11:14:20
分享到:

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一片曾经的工业区正经历着脱胎换骨般的蜕变——这就是国家级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中国网谷”。短短数年,一个融合尖端研发、活力产业、顶尖人才“三位一体”的网络安全生态已然成型,成为驱动国家网安战略的核心引擎,发展的秘诀是什么?去企业看看。

创新引擎:从“实验室”到“主战场”

盛夏的雨季,武汉的雨往往来得迅猛,而浪潮公司的智慧水务系统却跑赢了天气——传感器实时监测、云端大数据分析雨情、人工智能动态调配人力资源,形成了“未雨绸缪”的防汛新范式。该系统将传统被动响应升级为智能预警防控,使城市内涝应急响应效率提高超50%。浪潮集团副总裁杨小林表示,水务系统应用了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今年上半年,湖北市场实现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

总部在山东的浪潮集团将软件研发中心设在武汉,看中的正是网谷“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网安生态。成立于2016年的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给企业提供了打造模块化大模型工厂的条件,同时,也能为企业提供足够的算力和数据。地理位置与空间聚合,也带来了人才的聚集、研发的高效。在网安基地4平方公里核心区,企业员工穿过连廊即可抵达网安学院。

全新的创新模式、不间断的技术突破,成为网谷的核心动能。浪潮集团华中总部扎根于此,构建智能化安全运营中心,如同数字时代的“安全卫士”,全天候保障湖北省政务云平台“长江云”的数据防护体系;在奇安信,“零信任”安全体系与攻防演练平台处于行业前沿,为城市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筑起动态防御长城。这些从网谷实验室孕育的前沿技术,正转化为国家网络空间防御的主战场。

产业聚变:从“单打独斗”到“军团作战”

拒绝“孤岛式”发展,浪潮、天融信、360等头部企业化身生态“磁石”,吸引超200家网络安全上下游企业在此汇聚。从硬件研发到软件服务,从风险评估到应急响应,一条覆盖全产业链的“防护网”在此织就。比如,天融信开发的“车联网安全防护体系”已装入45.3万辆智能网联汽车,吸引武汉本地30余家硬件供应商与15家软件服务商加入配套产业链,形成从芯片加密到云端监测的全链条协作。

而技术共享平台与联合实验室的搭建,更让企业间的产业协同成为常态。正如一位天融信负责人所说:“在网谷,我们不仅是邻居,更是并肩应对复杂威胁的战友。”

人才活水:从“输血”到“造血”

以国家网安学院为圆心,500米半径范围内,已成为全国网安人才密度最高区域。来自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的超3000名网安高学历人才聚集于此,其中仅在读博士就超过300人。

然而,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的网安学院并非传统象牙塔。与教室一街之隔,就是浪潮、奇安信等企业,行业导师带着真实攻防案例走进课堂,学生则在企业“靶场”中直面实战考验。这种“入学即入职、上课即上岗”的模式,使网谷成为全国网安人才的“黄埔军校”。每年,数千名兼具前沿理论与实战经验的毕业生从这里出发,源源不断为国家网安防线注入智慧血液。

除了输送人才,武汉大学国家网络安全学院和华中科技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还在产学研等方面作出了贡献,两院共计开展科研项目700余项,校企合作科研项目超300余项。比如,武汉大学国家网络安全学院研发的安全防护技术,已应用于东风汽车集团相关产品的车联网上。

中国网谷的崛起,为破解科技、产业与人才协同难题提供了“湖北样板”:它以国家战略需求为锚点,聚合顶尖资源;以开放平台打破壁垒,促成产学研高效转化;更以前瞻布局构建可持续人才梯队。这片创新热土生动证明,当研发的深度、产业的广度与人才的高度共振融合,便能锻造出守护数字时代的坚实盾牌。

随着梧桐树日渐繁茂,网谷的故事仍在加速书写。这里涌动的,不仅是代码与数据,更是中国构筑网络强国的决心与智慧。这片创新沃土,正以“创新-产业-人才”生态为笔,在浩瀚的网安蓝图上勾勒中国坐标。

(长江云新闻记者 杜瑞雪 郭裕铭 编审 徐瑗 尚大原)

责任编辑 潘念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