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武汉渡江节,渡的不止是长江

长江云新闻  2025-07-16 08:01:37
分享到:

7月16日上午8时整,武昌汉阳门上空响起清脆的发令枪声,第50届武汉7·16渡江节正式启幕!70名来自国内外的精英“泳士”跃入长江,劈波斩浪。随后,由27支队伍、2000余人组成的横渡方队跃入江水,刹那间,长江沸腾了!

半个世纪的劈波斩浪,武汉渡江节,早已超越单纯的体育竞技。它承载的不仅是泳者的勇气,更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在浪涛中锻造的坚韧不拔,在激流里淬炼的开放包容,在岁月长河中沉淀的永恒魅力。

01

1956年5月31日, 63岁的毛泽东首次在武汉横渡长江,挥毫写下《水调歌头·游泳》。 同年6月, 武汉随即举行新中国成立后的首届横渡长江竞赛,正式为这项承载城市精神的盛事拉开帷幕。

十年后的1966年7月16日, 73岁高龄的毛主席最后一次畅游长江。自此,每年7月16日被定为“渡江节” 。

1993年, 渡江节首次迎来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组成武汉渡江史上首支“国际方队”,渡江节正式从本土走向世界。

至今,武汉轰轰烈烈的大规模横渡长江活动迎来了第50届。

今年,来自意大利、俄罗斯、英国等国的泳坛高手和来自广东、江苏、广西、福建、陕西等地的国内优秀选手齐聚江城,参加个人抢渡长江挑战赛。

群众方队则由武汉本地以及来自广东、山西、新乡、盐城、孝感等地的2000余名“泳士”组成27个方队,横渡长江。

回望这半个世纪,渡江节的形式在不断演变:从早期带有军事色彩的武装泅渡,到现在国际化的体育盛事;从简单的横渡竞赛,到如今融合文旅、消费的综合性城市活动。

但不变的是,它始终是武汉人精神世界的一个重要坐标。就像横渡第五方队的65岁选手王正伟所说:“我在长江边长大,从小游到老,面对长江的那份敬畏和勇气,从未改变。”

02

大江滔滔,自当击水中流;峥嵘岁月,唯有“奋泳”争先!

青春渡方队的殷西武刚满14岁,是队中年龄最小的队员,他6岁开始学游泳,曾有过多次横渡长江和汉江的经历。

43岁的王琨和儿子平时都热爱游泳,在儿子达到报名参赛年龄后,王琨毅然决定与儿子携手参与这场盛会。

57岁的邱勇作为九州通方队的一员,从1992年参加渡江节至今,他参加了23届,每一届都没有缺席,有网友称他为长江里的VIP。

少年无畏,老者从容。长江赋予武汉人特有的胆识与韧性,就算风吹浪打,也要奋勇向着前方奔去。这种精神激励了无数运动员在水上项目奋勇争先,也滋养了武汉人与水同乐、兼容并包的松弛与气魄。

在武汉,游泳和玩水是夏天的必选项,江水里无论寒暑都有人游泳。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到2024年巴黎奥运会,40年来,湖北省总共诞生了6名跳水冠军,1名游泳冠军,在水上项目上获得了11枚金牌。

除了长江,武汉还有众多湖泊河流,它们有的成为旅游胜地,有的成为生态公园,有的成为航运要道。水,为武汉带来了无限生机。

03

长江之水,自古就是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天然纽带,而渡江的意义,早已超越单纯的游泳竞技,成为一座城市开放胸怀、拥抱世界的象征。

英国“老熟人”阿什利·霍格又一次站在武汉长江之畔,他的身份已从参赛者转为经验传授者。这已是他第六次参与渡江节。

作为六度参赛的“老将”,阿什利对赛事组织给予高度评价:“从安全措施到志愿者服务,从赛道设计到医疗保障,完全达到世界级水准。”

他特别提到,曼彻斯特与武汉是友好城市,两地合作已延伸至教育、贸易和青年项目。“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英国选手参赛,不仅是渡江节,其他体育赛事例如马拉松也是宝贵机会——武汉是一座值得深入体验的城市。”

来自意大利的达多内·托马索 (Dadone Tommaso),则对武汉这座城市一见倾心:“能来参加武汉渡江节,我们超级开心!”托马索表示,“这项赛事最棒的地方,就是它像一个世界文化的交汇点,让来自不同地方的人能紧密联结。”

开放融合的特质,深深植根于武汉的城市基因。

从1993年武汉渡江节首支“国际方队”亮相至今,已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选手在此劈波斩浪。江面上激荡的不仅是奔涌的浪涛,更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对极限的挑战、对生命的热忱、对友谊的珍视。

武汉渡江节,渡的不止是长江。它渡的是一代代武汉人刻进骨子里的亲水基因;渡的是“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精气神;渡的是从伟人“中流击水”到全民健身的精神传承;渡的是这座城市在时代浪潮中永不停歇的奋进姿态。

(长江云新闻记者 邹敏  视频:朱宇航 陈亚曦  郑淑俊 美编:梁意 王思思)

责任编辑 邹敏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