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一航局:00后的“小孩哥”
“吕哥,这机器人的手臂咋又‘歇菜’了,你快来看看!”回想两年前的“吕哥”还是一个刚走出校门,带着青涩和局促的“社恐青年”,如今竟也被人唤作“吕哥”带头解决问题了。
00后的吕春波,是信德检测公司的一名试验员,同事私下总叫他“小孩哥”。这声“哥”,是吕春波用七百多个日夜的汗水与专注,从“小孩哥”的昵称里淬炼出的认可。然而,成长的阵痛与顿悟,往往发生在最平常的瞬间。
那是一次为计量检查备战的紧张时刻。吕春波伏案于新旧两本厚重的试验规范之间,逐字逐句地比对着,像在破译工程质量的密码。突然,一行改动攫住了他的目光——某项试验的操作顺序被彻底颠覆了。脑海里的困惑如气泡般上涌,他捏着规范,走向组长滕继达:“滕师傅,您看新规范连这步骤顺序都大动干戈了?不就前后调换一下嘛,我感觉……结果应该大差不差。”他的手指点着条文说。
滕师傅缓缓放下手中文件,目光如探照灯般扫过吕春波,那份平日的宽厚被一种沉甸甸的严肃取代。“小吕,规范,是铁律!”他的声音不高,却字字千钧。“新规的每处改动,背后必定有严谨的科学依据和实践考量。干我们这行,‘我感觉’‘差不多’就是埋在工程根基下的炸药!一次你觉得‘没必要’的侥幸,可能就是未来塌陷的裂缝源头。我们手里出的数据,是工程质量的‘生死判词’。规范里的每一个字,都得用敬畏去衡量!”滕师傅的眼神儿锐利如刀。
那番话,像一柄无形的重锤,砸碎了吕春波心中那份源于侥幸的轻慢。从此,“规范是铁律”这五字箴言,便如烙印般刻进了他的脑海。这份严谨,很快便在他面对新生事物混凝土抗压智能检测机器人时,迸发出耀眼的锋芒。
机器人扫描定位系统虽精密,却常被试块表面残留的脱模剂反光“戏弄”,或是试块在运块车上的微小角度偏差前败下阵来。抓取时试块倾斜、滑落,每一次失误都是对检测效率的潜在威胁。吕春波眉头紧锁,立即唤来硬件工程师。他们手持规范中关于试块完好与流程严丝合缝的“铁律”,如同手持解剖刀,在设备运行现场逐帧剖析。最终,刀刃指向两处:优化夹具防滑纹路以增强“握力”,升级视觉算法以穿透“反光迷雾”。经过无数次参数校准与现场“实战演练”,机械臂终于驯服了它的“倔强”,运行如磐石般稳定。
检测高峰时,机器排渣传送带更是不堪重负。大量试块残渣汹涌而至,设计坡度与材质摩擦系数不足的弱点暴露无遗。吕春波认真记录每一次卡块的位置、残渣类型与频率。依据规范对设备“永动”能力的要求反复琢磨,最终经过反复商榷确定了解决方案,通过更换带有防滑纹理“铠甲”的传送带,并调整其倾斜角度。多方合力下,传送带终于顺畅地“吞吐”起来,堵塞的阴影烟消云散。
操作间里,机械臂稳定运行,传送带顺畅流转,映着吕春波专注的侧脸。那个曾经捧着规范、满眼困惑的“社恐青年”,早已在与设备“斗智斗勇”、与规范“较真到底”的日子里,淬炼成了能Hold住全场的“小孩哥”。
通讯员:徐萌
来源:中交一航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