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我们 | 陈启俊:让传统桑蚕产业“破茧新生”
宜昌市远安县是“华夏之母”嫘祖的故里,《嫘祖信俗》蚕桑习俗,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面对桑蚕产业规模整体萎缩的窘境,54岁的陈启俊返乡创业。新时代的我们,一起来看养蚕能人陈启俊的初心与坚守。
初夏时节,走进大山里的远安县嫘祖镇荷叶村,陈启俊和妻子将清晨的第一批桑叶采摘装车后,便立即运往养蚕室,看着蚕宝宝们尽情享受“美食”。
宜昌市远安县嫘祖镇荷叶村天之力桑蚕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陈启俊:现在这个蚕已经进入二龄阶段,从这边小蚕共育室转到大蚕室,每张纸的蚕大概在三万条。
陈启俊是土生土长的荷叶村人,早年在外打拼。考虑到父母年事已高,6年前,他和妻子决定返乡发展桑蚕产业,把祖辈留下的“接力棒”传下去。
宜昌市远安县嫘祖镇荷叶村天之力桑蚕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陈启俊:考虑到老祖宗流传下的东西,不能在我们手里丢了,我还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这个桑蚕产业传承下去。
回村后,陈启俊发现传统作坊式养蚕产量较低,已经难以适应市场需求。为此,他成立专业养蚕合作社,建成小蚕共育室和标准化养蚕室。一方面传承和保留传统养蚕手工技艺,另一方面运用现代科技设备,提升养蚕专业化水平。
宜昌市远安县嫘祖镇荷叶村天之力桑蚕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陈启俊:在这六年中我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在政府和村民的帮助下,我一件一件基本上是克服了。以前每张纸大概70斤蚕茧,现在一张纸能达到120斤左右蚕茧。
宜昌市远安县嫘祖镇荷叶村村民 郑贤翠:陈总喂蚕还是有经验,经常过来帮我观察下,我们屋里喂了四张纸蚕,卖给合作社能弄个一万块钱。
通过革新养蚕技术,蚕茧产量迅速提升,但新的问题又来了,合作社缺少产品和品牌。为此,陈启俊外出考察学习,在镇村的帮助下,引进整套蚕丝被加工设备,打造“天之力”蚕丝被品牌,得到了顾客的认可。
顾客 陈凤:早就听说这儿是蚕丝被的原产地,今天我跟着几个朋友来参观了一下,确实是质量非常好,货真价实。
如今,在陈启俊带领下,荷叶村桑蚕全产业链已初步形成。合作社可年产优质蚕丝被2000多床,并辐射带动周边蚕农增收致富。
宜昌市远安县嫘祖镇荷叶村党支部书记 王学文:我们全村现种植桑叶800余亩,全年养蚕480张,可以带动村民增收85万元。
以陈启俊为代表的返乡创业人,让传统桑蚕产业得以“破茧新生”。嫘祖镇将继续探索“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子,培育桑蚕研学、采摘体验等新业态,打造桑蚕系列文创产品,推动嫘祖文化的创新性传承与发展。
宜昌市远安县嫘祖镇党委副书记 马茗文:我们以培育和扶持乡土人才,延伸产业链为抓手,将加快探索桑蚕产品的多元化开发和品牌打造,推进桑蚕产业的创新性传承。
(长江云新闻记者 郑莉莉 张琼 远安台记者 伍玉华 虞顺意 通讯员 彭果 编辑 蔡琛 谢宝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