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襄阳两会观察 | 2025新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5%

长江云新闻  2025-01-11 13:22:26
分享到:

1月9日,襄阳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襄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2025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万人以上;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能耗强度目标完成省定任务。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襄阳向新突破的关键之年。襄阳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在提升发展能级质效上聚焦发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稳预期、强信心、增活力、防风险、惠民生,加快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在湖北建设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中奋勇争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襄阳篇章,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襄阳市将重点围绕七个方面“加力突破”。

(一)聚焦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在扩大有效需求上加力突破

更好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力争全年新引进投资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30个、1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65个、5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42个。力争全年竣工投产亿元以上项目400个,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左右。

更好发挥消费基础作用。加快建设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左右。积极发展楼宇型电商基地,力争全年电商交易额同比增长15%以上。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认真落实“襄12条”。培育文旅消费新场景,加快推进古隆中等重点景区提档升级,推动襄阳市首个海洋主题乐园开业运营。

更好发挥外贸外资支撑作用。发挥综保区“保税+”政策优势,推动金鹰重工海关监管集装箱堆场、中西部整车及零部件物流枢纽集散基地加快落地。全年新增外资企业20家以上。培育扩大新能源汽车、蓄电池、光伏产品出口,让更多的“襄阳造”走向世界。

(二)聚焦构建体现襄阳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打造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上加力突破

更大力度提升科技创新驱动力。实施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计划,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2000家。全年新引进高水平人才团队100个,专业人才2000名,吸引4万名高校毕业生在襄就业创业。

更大力度做强先进制造业。在持续发展壮大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六大重点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找准产业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打造搬不走、稳得住、具有支撑力的根植性产业集群。聚力建设国家车联网先导区,打造规模超千亿、世界领先的新能源和智能网联商用车产业集群。加快打造规模超2000亿、全国领先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着力打造产业规模超2000亿、全国有影响的高端装备产业集群。

更大力度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引进资源整合能力较强、供应链解决能力完备的头部物流企业,新增A级物流企业3-5家。设立总规模10亿元的政府投资引导基金,解决企业“缺长钱”问题。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力争新增报辅企业、新三板挂牌企业2-3家。推动50家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数字化转型,培育规模以上企业30家,实现人力资源服务行业总营收达到70亿元以上。

(三)聚焦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在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品质上加力突破

以聚人安居兴业为核心加快推进东津城市新中心建设。启动金融商务中心、襄阳五中实验小学、邻里中心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建设;加快完善生态城华侨城片区、大学城片区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承载能力。加快推进程力新富“超级工厂”、博通联盟未来产业制造基地、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等项目建设。

以彰显历史文化底蕴为重点推动古城保护利用。高水平推动古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努力把襄阳古城打造成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全力推动古城创建国家5A级景区,稳步推进游客中心建设和仁义巷、绿影壁巷、管家巷二期等街巷改造,建成长门遗址公园二期,加快昭明台内部展陈、对外开放,完成东西门城墙连通工程,把核心景观连起来,推动古城旅游从“逛北街”向“游全城”转变。

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目的大力推进城市更新。抓好襄城区凤雏大桥片区、高新区08片区等8个城中村改造项目。抓好62个海绵城市项目建设。新建明珠公园等公园游园5个,深入推进襄水沿线真武山片区生态修复提升,力争涧南园、马跃檀溪、李曾伯纪功铭、桃林馆等历史遗迹景观恢复项目国庆节向市民开放。

以重大交通工程为抓手增强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加快推进襄荆高铁襄阳段建设,争取合襄高铁列入全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主通道;全力推进襄阳至宜昌高速公路建设,实施二广高速公路、福银高速公路襄阳段扩容改造工程,推动襄阳至新野、襄阳至信阳、老河口至南漳高速公路全面开工;抓好汉江航道丹襄段整治、唐白河(唐河)航运开发、河谷港区等项目建设,提升襄阳港综合服务功能;持续优化襄阳机场航线网络,加快推动枣阳通航机场建设,不断增强通达能力,着力打造区域性航空中心。

(四)聚焦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上加力突破

扛牢粮食安全重任。聚焦打造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地,大力实施提单产、优结构、增地力三大行动,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95亿斤左右;开展小麦、玉米等种源技术联合攻关,培育一批农作物新品种,做强做优襄阳种业;加快推进石台寺灌区、云台山水库、莺河二库等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完成190座水库除险加固和351座水库安全监测设施建设。

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以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引领,加快打响“襄飘天下”全品类农产品品牌,全年新增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重点发展以襄阳牛肉面、襄阳锅巴等特色产品为代表的预制食品、休闲食品,开工建设省粮油集团肉牛屠宰及牛肉深加工、果益尔果品加工等10个项目,推动玉湖冷链国际食品产业园、千亩堰预制菜加工中心等10个项目加快建成,着力打造产值超千亿的预制食品产业、产值超500亿的休闲食品产业,加快建设全国领先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建设品质县城和美乡村。持续提升县城教育、医疗、文体、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构建以县城为中心、覆盖县乡(镇)村的公共服务体系;支持各县市集中发展2-3个优势产业,推动襄州、枣阳经济总量突破900亿元,宜城、谷城冲刺550亿元,老河口突破500亿元,其他县市持续争先进位。扎实开展厕污共治、清洁家园、农村公路提升三大行动,高质量完成21个标杆村、81 个先进村、423个提升村建设。

(五)聚焦建设美丽襄阳,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上加力突破

扎实推进汉江高水平保护。持续抓好引江补汉襄阳段、鄂北水资源配置二期襄阳段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完成西河、八都河等13条小流域综合治理;坚定推进汉江十年禁渔;以汉江生态廊道建设为重点开展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完成营造林13万亩,筑牢鄂西北生态屏障。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抑尘、控车、压煤、减排”协同治理,下大力气解决居民“家门口”的噪声、油烟等问题。全面加强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着力强化受污染农用地溯源整治,有效管控化工园区地下水污染风险。

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积极稳妥推进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建设,抓好11家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逐步推动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加快发展以老河口再生铝、谷城废旧电池回收、襄城磷石膏综合利用等为重点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制造企业15家。建成“无废城市”。

(六)聚焦激发创业创新创造活力,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加力突破

抓实抓好重点领域改革。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三年行动,优化国企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坚定不移支持汉江国投转型发展、做强做优,推动襄阳粮油集团、襄阳人才集团等国有企业稳健发展。探索实行“管委会+公司”管理运行模式,推动开发区高效运营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做好“政经分离”改革试点,加快壮大村集体经济。

加快建设一流营商环境。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积极推动更多高频办理事项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持续推进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向社区(村)延伸拓展,让群众办事不求人、少跑路、更方便。全面清理工程建设、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市场准入不合理限制条件,坚决消除各种隐性壁垒,放宽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加快建设全国商品交易市场创新监管试点城市。依法推行涉企行政执法首违不罚、轻微不罚,集中整治乱收费、乱检查、乱查封、乱罚款,切实维护经营主体合法权益。

实打实解决民营企业发展难题。全面开展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专项行动。出台新一轮降成本政策措施、降低各类成本100亿元以上。创新“襄阳企业家日”活动形式,扎实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和“两跑一解”活动。

(七)聚焦保障和改善民生,在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加力突破

深入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组织开展1000场(次)以上重点行业、企业招聘活动,实现重点产业新增就业4万人以上。强化创业就业指导服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0亿元,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3万人次。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推动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资金跨省共济使用,力争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到95%以上。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义务教育大班额控制在2%以内。创建一批特色高中,持续擦亮高中教育金字招牌。启动湖北文理学院新校区搬迁工作。

深入实施健康襄阳行动。健全完善生育支持政策措施,大力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有效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新建街道(乡镇)养老服务综合体10个、提档升级农村互助照料中心20个。

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抓好凤凰咀、楚皇城文化遗址公园和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推进博物馆原创IP 开发和非遗工坊建设,启动第三轮地方志编修。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襄阳。加快推进鄂西北(襄阳)应急救援基地建设。加快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长江云新闻记者 甘泉 李晓雨)

责任编辑 吴晓文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