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耗一滴淡水!武大团队把盐碱地变成良田
长江云新闻 2025-08-02 12:41:43
“最大的突破就是首次实现‘零废水、零淡水’的盐碱地治理。”8月1日,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邓红兵教授指着实验室里一排排白色“吸管”介绍道,这是团队最新研发的纸基太阳能脱盐器,可实现盐分从土壤到脱盐器的单向迁移与废水零排放。
“过去修复盐碱地得先造淡水,再灌水洗盐,我们直接把土壤里的咸水当‘工作介质’。”邓红兵教授解释道,装置由包裹滤纸的吸管和黑色地膜组成:地膜把太阳光转成红外光,驱动滤纸毛细吸水;水蒸发后,盐分结晶在吸管外壁,像“长”出一层白霜。秸秆、木屑等农林废弃物均可做成滤纸,废物治理废物,成本还能再降。
实验室内模拟盐碱土提盐
同时,团队也考虑到大规模应用的问题,装置最初的设计原则就是简单、经济。所以他们用最便宜的农林废弃生物质来制造这种土壤修复装置,成本非常低廉,每根只需要3分钱。脱盐器装置的制造工艺和制作吸管的工艺非常相似,可以用现有的吸管制造设备直接生产,一分钟能生产300根。
该装置在大田内进行实验
团队测算,在不考虑新开垦耕地的情况下,全球范围内,仅小麦一种作物,装置便能够实现增产约780万吨/年,相当于每年多养活2000万人,中国小麦粮食产量提升约2.18%,约多养活600万人。“我们不是给土壤做加法,而是做减法——只把盐拿走,不添任何化肥调理剂。”邓红兵教授告诉记者,盐碱地使用这种方法进行修复,一次效果可维持2-3年,配合阻截地下水等措施还能更长。
(长江云新闻记者 王宇 汪佳睿)
责任编辑 王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