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我们 | 非遗“沮水呜音”响千年 看王氏家族“十代接力”
在鄂西北大山深处的襄阳市保康县,有这样一个家族,历经200多年,十代传承接力,只为让楚声遗韵在沮水河畔回响。新时代的我们,来看他们的故事。
在襄阳市保康县马良镇赵家山村,王氏家族第十代传承人王成成拿出呜音演奏用的长号,对着茫茫群山,气沉丹田,吹奏出“呜呜”声,音韵低沉悠长,深深回荡在悠悠山谷之中。每个月的月初是王氏家族例行排练的日子,王成成的父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述银会把毕生所学传授给乐队的学徒们。沮水呜音,是古代楚地巫音一脉相承的遗韵,因使用器乐长号发出“呜呜”声而得名。
沮水呜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述银:“自己的情感你吹哪个调子,喜调,下来还聊天打哈哈。白事,你吹那个调调,十个八个吹下来都闷闷不乐。”
呜音流传千年,其中古风古韵保留最完整的当属保康的沮水呜音。从保康县文化馆调查收录的《乐班传承谱系》来看,沮水呜音的传人大多来自赵家山村的王氏家族,王氏家族有史可查的呜音传承已有十代。呜音是吹打乐器演奏的音乐,一般由长号、呜音喇叭、战鼓、边鼓、勾锣、包锣、马锣、引锣、镲子、木鱼、竹笛等乐器组成,呜音喇叭比普通喇叭长且厚,发音低沉,演奏班子一般由5到7人组成。
沮水呜音王氏家族第十代传承人王成成:“打击乐是靠协同作战,人员要配合恰当,要都懂都会听。包括你吹哪个曲调,这个打击乐每板要跟上节奏。节奏快了放快点,节奏慢了放慢一点,这样才配合默契。你不能说打是打,吹是吹,各是各的。”
王述银介绍,呜音有曲目108首,因年代久远,演奏技艺很难,加上这种音乐口口相传,没有曲谱,他是家族第九代传人,也只会50多首曲子。为了把《沮水呜音》发扬光大,王氏家族在传承方式上不断创新,既有传统的口口传承,并通过哼唱传谱,记下曲调,此外,还和高校音乐专业师生联手:2018年和武汉音乐学院联合建立了“沮水呜音工作室”,通过举办呜音培训班,多种传承方式相结合,让楚乐瑰宝焕发新生。经过十代接力,沮水呜音王氏家族足迹遍及保康、南漳、宜昌、河南等地。到高校交流,进景区展示,到剧场表演,每年参加各种活动上百场次。
沮水呜音王氏家族第十代传承人王成成:“继承老一辈的传统文化,好好把它传承发扬下去。国家支持,把这个东西尽量往好处去搞,不把老一辈留下来的传统文化,从我手里给丢失了。”
(长江云新闻 保康台 姜雪飞 杨韬 责任编辑 蔡琛 谢宝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