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耀荆楚 | 汉绣:指尖上的匠心传承 针线里的楚风汉韵
点击收听《汉绣:指尖上的匠心传承 针线里的楚风汉韵 》
汉绣,兴于唐而盛于清,被称作“荆楚艺术瑰宝,针尖上的传奇”。从遍布三镇的传统绣铺到云集上万绣娘的绣花长街,汉绣风靡之时的江城几乎家家绣花、户户刺绣。2008年,汉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翡翠珠被,烂齐光些”,这是《楚辞》里,屈原为我们描绘的奢华楚宫的丝织图画。在武汉市江汉区非遗展示中心,福禄寿喜、花卉人物与佛经故事等各类题材的汉绣绣品楚韵十足,如3D效果的工笔画,凸凹有致,极富立体美感。其中,汉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黄圣辉绣制的《百花图》色彩亮丽,画面丰富,精妙的绣法令人赞叹。黄圣辉: “这就是七十几岁,不到八十岁绣的这个画。汉绣的特点色彩鲜艳,对比性强,很鲜亮。看这画的苞子它是刚刚开起来,还没有开大,它就是深颜色。”
汉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黄圣辉
上世纪60年代,武汉戏剧用品厂成立汉绣技术研究室,黄圣辉和同事对汉绣传统进行整理,归纳出40多种针法,并编织成针法小样。在黄圣辉带领下,戏剧用品厂创新运用蹦针绣制戏服上的龙纹和鳞片,黄圣辉回忆,刚一绣出来,厂里都轰动了。黄圣辉:“以前我们做的蟒袍蛮费工,一天只做得一点点。最后我们想出来蹦针,我们研究出来拿到汉剧院去一看,非常满意,做出来整体视觉上更灵动,更有立体感,更有发展。”
用蹦针针法绣制的鱼鳞整齐光亮、轻盈灵动
有了技术突破,武汉市戏剧用品厂名声大噪。由该厂绣制的《三棒鼓舞》和《闹莲湘》陈列在人民大会堂。作品面部绣制主要由黄圣辉负责,厂里还挑选了20多人昼夜赶制,耗时一月完成。半世纪过去,这两幅作品依然被认定为汉绣的高水平之作。
汉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子怡是黄圣辉的徒弟,2018年外交部在蓝厅举办省区市全球推介活动时,王子怡绣制的极具荆楚特色汉绣作品《楚天神鸟》,引来众人驻足: 楚城城墙之上,编钟之巅,一只五彩凤凰展翅,栩栩如生。王子怡:“我绣的是一只楚凤凰,凤凰的尾羽是用牡丹叶来造型,是用我师傅70年代创新的蹦龙针针法绣制的,你再看凤凰的眼睛,非常有神韵,它昂头挺胸,很自信,这个神韵呢也是我绣品当中楚凤凰的灵魂所在,它传递出的是楚人的豪气和自信。”
王子怡绣制的《楚天神鸟》
在日常创作中,王子怡遵循师傅教授的“一画、二绣、三修饰”的原则,不仅在技法上下足了功夫,还通过“寻根”深入学习楚文化。王子怡:“文化要寻根,传承要思辨。因为我们这一代传承人是继上辈的中间带,肩负着承上启下的一个责任,不仅仅只是汉绣技艺的传承,还有师傅和前辈们的精神以及技艺的继承和创新,这样呢,汉绣传承才是一个完整的,也是有根有谱的。”
汉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子怡
2014年开始,王子怡在武汉大学、江汉大学、湖北美术学院等高校开设《汉绣审美与创新》《汉绣工艺传承与实践》等课程,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此外,王子怡还走进武汉市常青街道、花楼水塔街等多个社区,向社区居民介绍汉绣背后的文化传承。她说:“我很愿意到高校给青年学子们传授汉绣文化以及技艺,用汉绣的审美导向来启发学生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进行设计和刺绣的实践,学生们也非常热爱汉绣。另外,从2016年开始,我和徒弟们就走进了社区,为社区培养汉绣的火种。”在武汉市汉口文体中心,“任本荣汉绣工作室”格外热闹,不时有顾客慕名而来,选购特色汉绣。
汉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任炜向记者介绍汉绣作品
“做到齐平顺,绣活儿才够俏皮”,在汉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炜佳的记忆中,这是外公常挂在嘴边的话。外公任本荣是已故中国刺绣艺术大师,推广汉绣文化半个多世纪,留下大量珍贵绣品及图纸。在外公的耳濡目染下,妈妈任炜和自己纷纷走上汉绣之路,祖孙三代接棒传扬汉绣文化。王炜佳:“因为我出生在汉绣世家,所以很早就对汉绣有了接触。首先它是一个浓墨重彩,像我们本地人的性格一样是比较火辣的,然后它是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会有一个吉祥寓意在里头,我们的针法是讲分层破色,强调实用性,我觉得其实也像我们武汉人,虽然比较火辣,但是很实在。”
汉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炜佳绣制的《太狮少狮》
目前,武汉市有汉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1位,汉绣从业人员2000多人,王炜佳是最年轻的汉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炜佳:“我是希望能够更好地去做好传承工作,我是传承人之后,是有责任跟义务去好好的把这个项目宣传推广出去的。”
武汉市江汉区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沈培红
今年5月,由江汉区非遗保护中心、传承人和高级定制设计师胡社光联合开发的非遗手工刺绣高定礼服发布。在湖北非遗产品优惠展销季上,汉绣团扇、披肩、围巾等受到消费者热捧。在武汉市江汉区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沈培红看来,不能让汉绣仅仅作为历史遗存陈列在博物馆,而要让它融入当代人的生活。沈培红:“总的来说就是要守正创新。汉绣保护的政策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让汉绣进行一个活态性的传承,让汉绣的作品能够穿在身上,背在肩上。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汉绣必将重现光芒。”
采写:彭文娟
播音: 李曼
录音合成:杜佳奕
编审:邢君成、张晓慧、梁延、简然、黎学明、袁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