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故纸堆里寻访武汉城市记忆

  2019-11-28 09:59:58
分享到:

肖琴学和他的藏品

人物简介

肖琴学,武汉人,1965年出生。现为湖北省收藏家协会文献分会会长。他有着30多年的收藏经历,收藏有1.5万余件藏品,主要为晚清、民国以及解放前的书籍、报刊、名人手稿以及老物件等。这些藏品已成为了解乃至研究武汉历史的一扇窗口。2009年,央视以其藏品为基础,拍摄了3集文献纪录片《城市的记忆与重生》,在数十家电视台播出。收藏圈流传一句话:“研究老武汉,一定要找他”,他也被誉为“收藏老武汉第一人”。

对话背景

《武汉的故事:第十八届全国民间收藏文化高层论坛主题展》正在武汉博物馆举办,展出持续至12月16日。

该展览精选的400余件民间藏品,大部分来自于肖琴学。11月26日下午,肖琴学带着楚天都市报记者观看展览。在一组锈迹斑驳的轧花机构件前,他饶有兴致地讲解。对肖琴学的采访,便从轧花机开始。

每一件沧桑藏品,都说着武汉故事

问:这个轧花机构件有何特别意义?

答:你看,上面铭刻了大量文字,“洪顺造”“本厂轧花机湖北赛会赏给金牌”等。我查阅过文献,这些信息很丰富:一是说明它是汉阳洪顺机器厂出品,是民族工业的典型产品;二是1909年在武昌举办的武汉劝业奖进会,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较为正规的商品博览会,参赛物品有8000多件,评为金奖的产品共10件,这件轧花机是其中之一。

问:此次展览还有什么您最钟意的藏品?

答:1949年4月中原局社会部印制的《武汉街道全图》,还有一本配套的《武汉调查》小册子,都是武汉解放前一个月地下工作者赶制的。这是一部武汉敌伪机构大全,对武汉解放后人民政权接管武汉起到了重要作用。藏品中有6本花名册,其背后的故事比前几年很火的电视剧《潜伏》还“潜伏”。还有,由于很多地下工作者是北方人,听不懂武汉方言,小册子中把“六渡桥”写成了“绿豆桥”,把“鲩子湖”写成了“环子湖”,这些错误是不是很有意思?

问:这是您的第多少场展览?

答:102场了!我经常说我自己是“文化义工”,平均一年要办两三场展览。我玩收藏,注重考证、研究,也喜欢分享、交流,要让同类藏品流通出去,以便更多人收藏鉴赏。将来,如果能拥有一间个人博物馆,我就一生无憾了,因为这样可以把“武汉的故事”永远讲下去!

耐得住寂寞,才等得到宝藏

问:在收藏界,都说藏品和藏者要有“缘分”。您最有缘分的藏品是什么?

答:嗯,是芦汉铁路的地契!二十多年前,一位老人拿着一张老契约找到我,问我值多少钱。我说:是“开门货”(收藏界行话,意指能够一眼就断真的藏品)!又把芦汉铁路这段历史的来龙去脉跟他讲了一道。他再问我值多少钱,我伸出一根手指。他问:100?我说:1000!他有点激动地说,他问过好几位收藏者,有的不认货,有的认货却故意说藏品没价值。

原来,老人的祖辈民国时期曾在武汉铁路档案室工作,掌管着有关芦汉铁路的图纸、工程造价、租地契约和往来信函等文献。武汉沦陷时,担心文献遗失就背回家保管,后因故未能归还。他担心后人不疼惜,再加上手头不宽裕,想转让。看我实诚又懂货,最后把相关珍贵资料都给了我,共800多件。我花了20万元。其实,缘分就是认货与否,珍惜与否。

问:讲讲收藏经历中最特别的故事?

答:我有一件得之不易的藏品:1938年10月武汉沦陷时,侵华日军随军记者拍摄的照片集。两三百张照片中,有侵华日军进汉、武大阅兵场景及武汉街景等影像。

1995年,我一个导游朋友到日本带团,无意中听说有人的祖父是日本战地记者,抗战期间随侵华日军到过武汉,手上有不少文献。朋友知道我玩收藏,跟我说了一嘴,我连忙拜托他牵线搭桥。朋友辗转见到了人和藏品,但对方称其中的一些私人信息不能外传,不肯答应转让。这事要磨,我就拜托导游,每次去日本就带一些很有特色的礼物去拜访。我还把我收藏的一些相关文献拍成照片,让朋友转交。最终花了5年时间,这家人终于松口。玩收藏不能急功近利,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等到好东西。

老武汉人,就收藏“老武汉”

问: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收藏的?

答:我小时候住在汉口球场街,附近住着几位武汉收藏大家。我喜欢跟他们玩,他们不时给我几个钱币、几张邮票,潜移默化中我对收藏也有了兴趣。后来武汉有了旧货“路边摊”,算是收藏品市场的雏形,上十岁的我放了学背着书包路过,会用零花钱买点小玩意,比如小人书。再后来有了泰宁街旧货市场,我周末做完作业在那里一泡就是一天。交通路的古籍书店,我也喜欢去。

问:把收藏作为毕生追求,家人反对过吗?

答:收藏是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最开始,我把家里有年头的东西都有意识地收藏起来,有瓷器、书信、文书、老家具,等等。我收藏的“第一桶金”算是从家里挖的吧。后来机缘巧合做过一家纸媒集藏专栏的编辑,眼界开阔了。正好几位收藏前辈建议我确定一个收藏方向,我一琢磨,手上很多藏品有鲜明的武汉地域特色,我这个“老武汉”就专门收藏“老武汉”吧!

我父母也担心过我玩物丧志、不务正业,后来见我研究出了成果出了书,还上了央视,就认可了。我有文化公司,可以支撑我玩下去。

问:可不可以透露您在收藏上花了多少钱?

答:收藏界有一句话:“精神上富有,物质上贫穷。”花了多少钱无法计算,因为不是一天买的!手上也没钱,因为一有钱就买买买!今天早上还买了一组民国时期的名人手札,有几十封,3000多块,但有价值的只有几封。

问:您有“老武汉”情结,说说对现在武汉的感觉吧。

答:我一直认为武汉是一个极具特色的城市。我的收藏品,都佐证了武汉在中国近代史上相当出彩,现在的武汉更是“每天不一样”,精彩得不得了,光今年就举办了一件又一件大事,世界邮展、军运会……我有个朋友的女儿在上海外企上班,军运会期间回武汉探亲,一个劲地说:唉呀,蛮多位子都变了样,搞得不晓得几清爽几灵醒(注,武汉方言,好看之意)完全不认得了!

  来源:楚天都市报 记者 张艳 摄影 记者 萧颢

(责任编辑:张滨)

责任编辑 黄斌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