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大揭秘之保卫大武汉!
《保卫大武汉》歌词:热血沸腾在鄱阳,火花飞迸在长江,全国发出了暴烈的吼声,保卫大武汉!武汉是全国抗战的中心,武汉是今日最大的都会,我们要坚决的保卫着她,像西班牙人民保卫马德里。粉碎敌人的进攻,巩固抗日的战线, 用我们无穷的威力,保卫大武汉!
这首名叫《保卫大武汉》的歌曲,歌词铿锵有力,曲调斗志昂扬。77年前的武汉会战中,《保卫大武汉》的歌声响彻云霄,激励着每一个为救亡图存而奋斗的中国人。伴随着这首歌声,湖北卫视《大揭秘》精心采制的系列节目《保卫大武汉》隆重开幕!
1938年的武汉会战,也称为“武汉保卫战”,是中日双方为争夺武汉——这座当时中国第二大城市,而进行的一场大会战,也是中华民族抗战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牺牲最大、歼敌最多的一次空前大血战。这场大会战不仅倾尽了双方国力,而且从此改变了中日战争、乃至整个远东战局的走向。因此,有学者认为,武汉会战是一场具有决战意义的大会战。
武汉会战打到最后,中国军队虽然退出了武汉,但是也让日本人从此明白:“有一种胜利叫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占领”。为什么说武汉会战是一场事关战争走向的关键决战,是一场能否振奋国人的希望之战呢?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以此为标志,日军开始推动全面侵华。不到一个月,天津、北平相继沦陷。半年之内,日军连克上海、南京。面对日军的步步进逼,蒋介石做出了迁都重庆,以四川作为抗敌大后方的决定。但是,在这之后将近一年的时间里,蒋介石并没有来到重庆,而全国真正的抗战中心、实际的战时首都也不在重庆。而是有着“东方芝加哥”之称的大武汉。
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武汉再次被推上了时代的潮头。大敌当前,武汉也成为国共两党捐弃前嫌、携手抗敌的前沿阵地。
这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由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武见芳二所绘制中国地图。乍一看上去,这幅地图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只要稍加留意,就能发现它的独特之处。你发现了吗?这幅地图并不标注地名,取而代之的是每一个地区的物产与资源。我们来看看,在地图上,湖北一带标注的是“米”和“铁”。这说明日本人清楚地知道,湖北不仅是华中大粮仓,还能提供重要的战略资源——铁。通过这幅图我们可以看到,贪婪狂妄的日本人对这块富饶的土地早就垂涎欲滴,欲夺之而后快。
但是,日本国内的政府内阁和实际指挥军队作战的参谋本部却在是否立即扩大战事、迅速攻取武汉的问题上,发生了严重的分歧。文官主战、武官谋和,成为日军大本营的一道奇景。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由于日本幅员狭窄、物产贫瘠,而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已有半年,巨大的战争消耗让日本的战略储备迅速亮起红灯。为持续战争、同时向北防御苏联,日军“以战养战”的策略开始萌芽。1938年年初,以首相近卫文麿为代表的内阁希望立刻发动武汉会战,夺取中国的战时实际首都。但是,以石原莞尔为代表的参谋本部则认识到此战必须慎之又慎,明确提出希望调整战略步伐,于1939年年中,再对武汉展开军事行动。
然而,中国军队在战场上的奋勇厮杀和日军参谋本部谨慎的遏制,都没能拖缓武汉会战的到来。1938年6月,在双方都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武汉会战仓促爆发。是什么导致了这场具有决战意义的大会战提前打响呢?
1938年年初,就在日军大本营为何时攻打武汉而争吵不休时,日军华北方面军却先斩后奏,一路南下引爆徐州会战。徐州是中国两大铁路动脉津浦线和陇海线的交汇点。日军如果拿下徐州,就能打通津浦路,然后沿陇海路西上,切断平汉线,一举拿下武汉。当时,淞沪会战刚刚结束,国民党精锐部队损兵折将30万,元气大伤,急需调整补充。为了赢得宝贵的喘息时间,蒋介石只好急令李宗仁率领以杂牌军为主的60万大军在徐州地区迎敌。1938年4月,李宗仁率领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地区重创日军精锐,歼敌一万余人,取得台儿庄大捷。就在中国人民沉浸在台儿庄大捷的狂喜中时,日军惨败的消息也在第一时间传回了国内,引发日本朝野震动。报仇心切的日军企图将屯集在徐州的60万中国部队一举围歼。然而,就在合围即将完成之时,60万中国军队悄然撤离。
台儿庄大败之辱在前,徐州围歼之计破灭在后,日军的前线官兵更加狂热地叫嚣,要与中国军队决一死战。这些战争机器犹如脱缰的野马,再也难以驾驭。武汉一战,已是箭在弦上。
1938年6月10日,在日本皇宫议政厅,裕仁天皇召开了一次决定两国命运的御前会议。就在日军大本营下达会攻武汉的命令之时,一个意外的插曲扰乱了日军的计划。6月9日,蒋介石在花园口掘开黄河大堤,汤汤黄水泛滥中原。无数中国人民以深重的灾难和极其惨重的代价,阻滞了横扫中原、威胁武汉的日军。
为了夺取武汉,日军先后调集9个步兵师团和大批其他专业兵种部队,总计35万余人投入华中战场。而中国军队则以海陆空三军共123个师,共计110余万军队抗击日军。中国军队百万将士以必死的决心与日军海陆空全方位的进攻体系相对抗。这注定是一场血战!
1938年6月12日,安庆沦陷,武汉会战正式拉开序幕。长江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成为华夏儿女保国保种的战场。随后,日军对长江上的第一道要塞——马当发起进攻。国民党原本以为至少可以死守三个月的马当要塞,竟然不到两日便告失守。为何蒋介石花费了半年时间,不惜血本精心布防的要塞,如此轻易地就被攻破了呢?
这里是江西彭泽的马当矶,也是万里长江(中游)最为狭窄的地方。从清朝末年开始,这里就成为长江阻敌的天然要塞。沿江而上三百公里,就是繁荣鼎盛的大码头、抗战时期一度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的大武汉。77年前,也就是1938年,为了阻挡日军进攻,国民政府不惜在这里沉船百艘用来封锁航道,同时在江中布置了3道水雷防线,水雷共计1500多枚。在沿江两岸的山峰险要之处,按照德国军事顾问的设计,也构筑了严密的江岸防线。
蒋介石在马当可谓是下了“血本”。在他看来,如此强大的江防力量,固守三个月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可是实际上,马当精心构筑的防御体系,仅仅两天便被日本人攻克。是谁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就剜了蒋介石的“心头肉”呢?
波田重一,又称波田支队,正是这支日军部队突破了马当防线。1938年6月22日,日军波田支队与海军第11战队将十几艘扫雷艇排成一线,向马当要塞扑来。和扫雷艇仅仅百米之遥的日本“梨花”舰甲板上,登陆指挥官冈本卫平大尉正在接受记者的采访。就在冈本向记者大夸其口时,舰首忽然直直地向着一颗水缸大的水雷冲去!“轰”的一声爆炸声霎时间响彻江面,正在这时,两岸炮声大作,其余日舰见势不妙,掉头就跑,中国守军初战告捷。
日本军舰在长江
波田明白,江面水雷密布,若是硬攻,自己肯定占不到什么便宜,可若是从陆地迂回,拿下炮台后再来清空航道的话,那就简单多了。可是,这陆地上的情况真的如波田队长想象的那么简单吗?
马当要塞的陆上的前线阵地设有两道障碍,第一道为香山香口,第二道是长山阵地,而马当炮台山便在这两道屏障之后,两道防线一旦有失,要塞岌岌可危。国民政府在六月初便持重兵把守,日军想要轻易拿下,绝非易事。
可就在1938年6月24日这天拂晓,负责守卫要塞长山阵地的海军第二总队队长鲍长义突然发现香山香口上面出现日军身影,并很快受到攻击。咦,这要塞严密的布防不是让日军举步维艰吗?怎么会又在防线阵地见到日军的身影呢?难道这香山香口在不知不觉中轻易地落入敌手了吗?
原来,就在这天凌晨约三四点钟,波田重一令日军舰艇5艘,运送海军陆战队8000余人,在香山东北江岸登陆,前沿阵地仓促应战的士兵们抗击不住潮水般涌来的日军,仅仅坚持了十分钟,香山便易入敌手。
大战当前,如此重要的关隘,居然十分钟就被日军拿下了!守卫阵地的将士们难道是纸糊的吗?当然不是,香山香口迅速失守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部队里根本没有指挥官。日军冲上来的时候,整个团最大的军官仅仅只是个班长!团营连长们都到哪里去了呢?难道是临阵脱逃了吗?这还真没有,他们是在接到上峰的命令后,在23日晚上都前往马当镇了。那么,在这个时候把军官都召集起来,是有什么重要行动吗?
1938年6月24日上午,在马当镇外的一块空地上,密密麻麻地坐了数百名军人和老百姓,这是在干什么呢?看这身后拉着的巨大的红布横幅,上面一行大字龙飞凤舞的写着:“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典礼”。马湖区江防要塞司令、第16军军长李韫珩正在唾沫横飞地作总结报告。一个军长,不好好指挥保卫要塞,这个节骨眼上怎么还在办毕业典礼呢?
不仅如此,这次毕业典礼,李韫珩还要求各部队排长及以上军官都必须参加。因此,各阵地指挥系统实际上已处于一种真空状态。这是极其危险的一件事情,但是李韫珩却自信满满的认为,马当要塞,固若金汤。敌人不敢轻易来犯。
可是,就在毕业典礼的当天,日本人登陆偷袭。这是波田重一神机妙算,还是冥冥之中的巧合呢?其实,哪里有什么巧合,是有被日本人收买的奸细通风报信,让狡猾的波田重一决定,连夜出发,偷袭中国军队阵地。
由于是突然袭击,应战部队群龙无首,十分混乱。一时之间,竟然无人向上级和友军及时发出警报。香山香口的丢失,让马当要塞的主体防御带长山阵地完全暴露在日军的枪口之下。此时的形势万分危急,负责把守马当最后一道屏障——长山的海军陆战队又该如何应战呢?在陆军的防御阵线上,怎么出现了海军的身影呢?面对来势汹汹的日本陆军,中国海军第二总队队长鲍长义是如何应战的呢?
答案就在今晚湖北卫视《大揭秘》《保卫大武汉》之《遗恨马当》!
出视频:http://v.qq.com/page/v/q/3/v0145b4t7q3.html
顶尖专家,独家解读,踏寻遗址,挖掘真相。2015年1月28日——2月6日(周一到周五)23点30分,湖北卫视《大揭秘》为您推出系列报道《保卫大武汉》,分八篇还原77年前保卫大武汉的难忘历史,揭秘其中可歌可泣的细节。
长江云友情提醒,现在收看《大揭秘》之《保卫大武汉》,就有机会获赠张洪涛亲笔签名的《国殇》(上下册)!
张洪涛是国防大学硕士,喜好军事、历史,尤爱写作,其纪实文学作品以军史、战史见长,著有《国殇: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纪实》、《血祭:中日武汉大会战》等十余部军事、历史文学畅销作品。《国殇: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纪实》是作者在抗战史上厚积薄发的一部宏篇力作。(本文记者:陈红梅 本文编辑:徐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