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11人新晋两院院士 湖北何以成为院士“高产地”?
昨天,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正式公布2025年院士增选名单,湖北11人当选,创下单年增选人数历史新高,湖北两院院士总数增至93人。
刘正猷、尹周平、唐辉明、鲁军勇、何舜平、乔治·霍夫曼、刘泉声、姜卫平、赵书红、张锦岚、肖明清——这11位新晋院士,其学科分布与研究方向,清晰地勾勒出湖北科技力量与国家战略需求的深度咬合。从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到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等前沿领域,再到生猪种业、船舶设计、轨道交通等产业一线,他们的研究横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全链条,呈现出学科覆盖面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鲜明特点。其中,华中科技大学引进的儿童遗传代谢病专家乔治·霍夫曼,成为湖北首位外籍院士;华中农业大学赵书红教授则成为湖北第二位女院士,凸显了湖北科创体系的开放性与多样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 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学术院长 赵书红:瞄准实际、猛攻前沿,更进一步突破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为我们国家生猪种业提供新技术,促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院士增选,选的不仅是学术带头人,更在相当程度上指引着中国科技的未来方向。新晋院士们在表达荣誉感的同时,更不约而同地强调了“责任”二字,传递出湖北科技领军者们强烈的使命感。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尹周平:现在这个时代是我们做科研工作的最好时代,对我们做这种硬科技、做装备、做智能制造人是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这个“卡脖子”的一些技术方面进行突破,这就是我们的一个使命。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何舜平:评上院士是一个新的起点,在科学面前永远我都是个小学生,活到老、学到老,让你不停地掌握新手段、新技术。
这份亮眼“成绩单”的诞生,是湖北作为科教大省常年深耕科技创新、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的系统性成果。湖北高校数量与质量位居全国第三,完善的人才培育体系为顶尖人才成长提供了肥沃土壤。全省高校学科结构完备、积淀深厚,院士“传帮带”机制有效激发了人才创新活力,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
中国工程院院士 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刘泉声:勇于挑战科技前沿,打好专业基础,瞄准工程实际需要,找准研究方向,脚踏实地做好科研。
中国科学院院士 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刘正猷:用其所长、补其不足,在科研道路上踏踏实实、戒骄戒躁,不急功近利、不妄自菲薄。
(长江云新闻记者 汪佳睿 谭思为)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