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长阳:“巴风土韵”耀资丘 非遗传承展活力
五十载风雨兼程,半世纪薪火相传。11月21日,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资丘镇,“巴风土韵·非遗里的资丘”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成果展举行。这是资丘五十年接续文化坚守的集中展示,也是鄂西南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成果的鲜活呈现。

当天,文化座谈会、“老家资丘”美术书法摄影展暨现场书画惠民等活动集中开展,以“展、会”等形式,汇聚文化名家与本土文化精英,共谋资丘文化振兴新路径。用艺术语言记录这片文化沃土的美丽蝶变,进一步丰富特色文化内涵,厚植人文底蕴。

一针一线,蕴含着温情脉脉,土家族传统服饰精美绝伦;“曲溪绿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讲述着这片富庶之地的自然馈赠。“资丘是一个文化之乡,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有很多人想来学习西兰卡普织锦,很多人感兴趣,都来参观,想来学习,要一代代传下去。所以说,我们就通过举办免费培训,让年轻人加入到我们的团队,这样土家织锦才会后继有人。”长阳土家族服饰市级非遗传承人何凤琴告诉记者。

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长阳烈士陵园、七十七烈士纪念碑等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激励着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专场演出场外,长阳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红六军战斗旧址修复整体进度已过70%,将用岁月见证这里的英雄往事。
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资丘镇人民政府镇长周平星说,目前,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乡村振兴两个子项目在资丘镇落地,主要是围绕红色文化挖掘、现代农业设施提档升级来实施。项目建成后将形成红色教育集群,同时以农文旅融合为抓手,通过“红色文化+现代农业”双轮驱动,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巴风悠扬润山乡,文化资丘入梦来。当晚,“巴风土韵·非遗里的资丘”国家级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成果展示展演隆重举办,演出共分“相约武陵、梦幻土家、清江恋歌”三个篇章,土苗儿女同台,精彩演绎不断。山歌嘹亮,回荡在夷水之滨;南曲婉转,诉说着土家情怀;撒叶儿嗬的粗犷,跳出土家山民的生命豁达;板凳龙的豪迈,舞出了新时代的生机盎然;毕兹卡的语言醇厚,土家幺妹盛情难却。各地各民族搭建起跨越省际、联动区域的文化交流平台,交流互鉴民族民间文化。

“资丘这么偏远的小镇,文化底蕴非常浓厚,坚持50年深耕非遗传承与保护,非常不容易,有这么一拨在为土家族传统文化默默耕耘、坚守的人,一代一代地传下来,真的是太棒了。”刚刚参加完演出的湖北省民族歌舞团演员张明霞衷心希望资丘越来越好,越来越美,祝福长阳的明天也更加美好。

而南曲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覃远新在观看了外地朋友们的演出之后,感触颇深,表示来自贵州等地节目的浓郁地方特色,深深地打动了他,要在日常生活中发掘民族文化含量高的,地域特色浓厚的鲜活素材,创作出新的文艺作品,才能不辱传承人的使命。
以文化传承,育时代新人。定格时光,弦歌不辍。资丘镇在全国率先提出“土家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理念,成为土家族文化保护的先行者。长期以来,资丘镇将各级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请进校园,开设山歌、南曲、撒叶儿嗬等非遗课程,创新“三阶九步”教育教学体系。通过实施“双选双培”机制,建立传承人资质认证库,首创非遗课程标准化开发流程;中期推行“四维课堂”模式,通过地方课程教学、社团活动、田野实践、数字云课等方式实现全方位浸润;后期构建“展演+赛事+认证”评价体系,开发全国首套《撒叶儿嗬三维动漫教材》,建立非遗小传人成长档案,历经19年深耕,培育出7000余名非遗新苗,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立德树人深度融合。

“我们通过将民族文化与非遗引入校园,有助于学生了解和学习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有效保护,让学生从小接触民族艺术、传统技艺、民俗活动等,丰富精神世界,提升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新时代好少年。”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资丘镇资丘小学校长田幸福说。
通过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资丘不仅守住了文化的根脉,也找到了发展的路径。坚持以文化人、以文兴业、以文促旅,推动土家族苗族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绽放新的光彩,为鄂西南武陵山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贡献文化智慧。
“出台《资丘镇土家族传统文化保护条例》,持续引导我们很好地去做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培养出来的代表性传承人和骨干,他们自己建立传承基地或传承场所,给当地的民间艺人提供了更多的能够就近开展传承活动的场所和机会,大家一起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资丘民族文化馆馆长刘光菊言语间充满着自信。
(来源 长阳融媒体中心记者 田亚敏 通讯员 黄文胜 雷丹 编审 李欣)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