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精神 | 从有到优 创造高品质生活
全会提出,要“创造高品质生活”。“高品质”究竟高在哪里?怎么来创造?一起来听专家的解读。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当前,人民群众对生活品质的需求更趋多样化、品质化、个性化,从“生存型”“温饱型”转向“发展型”“改善型”,从“物质满足”日益延伸到“情绪价值”“精神需求”。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为高品质生活创造条件、提供支撑,更好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李翔:过去满足于吃饱穿暖,现在我们可能要穿好吃好,在医疗、住房、教育等各个民生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品质生活在国际上有一个标准,就是人均GDP要达到2万美元甚至以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推动就业和增收的包容增长是促进共同富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前提。全会强调,要加强产业和就业协同,更好解决就业的总量和结构性矛盾,让就业“长”在产业上,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要促进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李翔:今天我们对包容性增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去追求经济的增长,同时他也关注对人的发展,比如教育、医疗、就业等等,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高品质的生活需要有高品质的供给作为支撑。全会提出要把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供需两端协同发力,像抓生产一样抓好消费。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李翔:过去我们对一些需求很难满足,但是今天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随着智能化、数字化、科技制造能力的加强,服务模式上、产品质量上、供给的形式方面,我们都可以很大程度地去创新。
在提供高水平公共服务方面,全会也作了部署。未来五年,湖北要打造“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的民生“七有”升级版。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李翔:因为过去只是“有所依”“有所养”或者“有所得”,过去主要追求覆盖面,现在湖北可以更加注重精准化、个性化的公共服务供给,满足我们湖北人民在很多不同层次的需要。
(长江云新闻记者 艾思航 林中杰)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