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关切事丨大国征程 湖北答卷
历史一页页书写,事业一程程接力。
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即将收官,中国正在谋划新一个五年的发展蓝图。
这五年,中国号“巨轮”顶住惊涛骇浪冲击,国内生产总值连续跨越110万亿、120万亿、130万亿几个台阶;人均GDP首次突破1.3万美元大关……
在这不平凡的五年征程上,湖北留下了“闪亮的足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6次考察湖北,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刻为湖北指路领航。
在2025年岁末回望这五年奋斗路,总书记牵挂的荆楚大地已绘就出经济强、科创兴、开放广、生态美、民生优的新画卷!

01

湖北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多年积累的综合优势没有改变,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没有改变。
——2020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

“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发展”出现468次,“经济”出现153次,彰显复杂形势下大国保持定力、坚韧前行的发展决心。
湖北,作为世界观察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的重要窗口,同样用一条向上的发展曲线,勾勒出这五年的昂扬——
经济总量站稳4万亿、跨越5万亿、迈上6万亿,提前一年实现了“十四五”规划目标……

“这里经得住疾风骤雨,未来更是一片光明。”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北考察,他的期许,是奋进的号角。
五年来,中部地区发展站到了更高起点上。
2025年2月19日,湖北“新春第一会”打响新一年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发令枪。
今年上半年,湖北GDP增长6.2%,增速位居全国第三、中部第一,为稳住全国经济基本盘贡献了湖北之力。
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六次考察湖北。光谷是总书记到访湖北次数最多的地方:
2013年7月,总书记指出“我们是一个大国,在科技创新上要有自己的东西。”
2018年4月,他提出“企业必须在核心技术上不断实现突破,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掌控产业发展主导权。”
2022年6月,他叮嘱“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
2024年11月,总书记为“这束光”进一步指路,强调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

如何让“创新”成为荆楚大地最亮的“金字招牌”?湖北选择用“一把尖刀”破局。
2025年11月,湖北集中发布了42项“尖刀”技术攻关成果,响应了总书记“每次来都能看到新突破”的感叹——

直径8.61米的盾构机主轴承承载着“中国制造”的骄傲深入地层;搭载着北斗高精度芯片的小车能实现0.2米级定位精度;湖北研制出高蛋白含量的玉米,能减少对国外进口大豆的依赖;武汉一团队研制出全球首个“稻米造血”一类创新药……这些不是科幻片里的画面,而是打上“湖北造”烙印,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科技“尖板眼”。
如今的湖北:
筑牢“51020”的产业底盘——
光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与服务、大健康3大产业迈入万亿元级。
激活“61020”的科创活力——
完善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转化体系。
培育“71020”的发展后劲——
在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等新质生产力领域取得瞩目成果。
03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拓展国际循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共同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

当下,面对逆全球化思潮,“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全面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构建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让湖北从沿海开放“后队”向着新时代内陆发展“前队”奋进。
11月12日15时58分,随着印度靛蓝航空6E8552次货机起飞,鄂州花湖国际机场年国际货运航班量首次达1万架次。一家物流企业负责人算了一笔账:“通过‘E转全球’服务,我们的转运成本降低了60%。”

2020年,花湖国际机场全面动工建设;2025年,中国(鄂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启用。花湖国际机场的五年是湖北开放开明、敢闯敢试的生动见证。
轨道上的湖北——看省内:武汉、襄阳、宜昌“金三角”高铁大环线即将形成;看全球,中欧班列(武汉)辐射欧亚大陆40个国家和地区、120个城市;
水运上的湖北——阳逻港出入境船舶数量连续5年位居长江中上游首位;
航线上的湖北——花湖机场货运航班量排名全国第四。
4000亿元、5000亿元、6000亿元、7000亿元,2021年至2024年,湖北外贸接连跨越三个千亿台阶。开放的湖北,也是“卖全球”的产业高地。过去四年,全省新设外资企业2259家,325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此落户,数量稳居中部第一。
04

“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政策协同和工作协同,谋长远之势、行长久之策、建久安之基,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2023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强调

湖北地处“长江之腰”。这些年来,总书记多次提出“长江嘱托”,幕幕场景,历历如昨。
“报告!两头长江江豚正在结伴巡游,身体状态良好,目前正在下游2公里左右。”
11月14日,在湖北洪湖市长江洪湖段,两头经过野化训练的长江江豚被放归长江干流,中科院水生所研究人员正实时监测。这已经是我国第二次开展这样的野化放归行动。

两只长江江豚回归长江前,在驳船上的“舒缓池”中游弋
江豚跃出水面划出的银灰色弧线,是湖北绿色发展最动人的注脚。五年来,长江干流湖北段水质连续6年保持Ⅱ类。“去年8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十堰丹江口库区环保志愿者回信,勉励我们守好这‘一泓清水’。”护水小队队长董德斌下定决心,“守好‘北方水井’,是头等大事。”
2024年,湖北以绿色发展理念重塑发展方式,以全国第22位的能耗强度支撑全国第7位的经济总量,“含绿量”“含金量”并肩提升。
05

要进一步加强党建引领,抓住“一老一小”这个重点,更加精准有效地为群众排忧解难。
——2024年11月4日至6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新时代以来召开的70多次中央深改委(领导小组)会议中,“人民”和“群众”分别出现了200多次和100多次。
“总书记特别关心我们村‘一老一小’服务保障。”回忆起去年11月总书记在村里考察的情形,咸宁嘉鱼县四邑村党委书记邓志平十分感慨,“这一年来,村里建了养老服务驿站、医养服务驿站以及儿童游乐等设施,和文旅合作的‘四邑早安’田园综合体项目让村里多了30万元的年租金,也增加了面向村民的就业岗位。”

在湖北,五年民生答卷里记录下一份份奋斗的足迹——
百姓生活日益改善——湖北民生支出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保持在75%以上。
精神生活日益充实——全省共建成公共图书馆119个、博物馆245个、数字农家书屋2.3万多个。
城市面貌日益改善——“十四五”期间,湖北12个城市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数量居全国第五。
乡村发展日益振兴——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80元,较“十三五”末增长38.5%。
今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两个“五年规划”的发展交汇点,湖北将牢记嘱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谋深做实即将出炉的“十五五”规划,把全部工作向“支点建设”聚焦聚力,将“支点建设”的旗帜举得更高更稳,努力把总书记为湖北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