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长江畔的亿元村 潮起紫荆村:“三产”合流汇成振兴“活水”

垄上行  2025-11-21 20:07:15
分享到:

在长江之畔,荆楚文化腹地荆州市荆州区川店镇,藏着一个声名不显却实力非凡的村庄——紫荆村,它连续四年荣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称号。这份厚重荣誉的背后,是紫荆村坚持以工业园为强劲引擎、农业种养为稳固根基、农旅融合为鲜活特色,最终“三产”合流,汇聚成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

秋日的微风拂过荆州市荆州区川店镇紫荆村的田野,干净整洁的村道上,村民们正三三两两地踏着晨光走出家门,他们的脚步不是迈向熟悉的田间地头,而是走向村头的紫荆工业园。

园区里,湖北锦兴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飘出阵阵豆香,工人们正在自动化生产线前忙碌地赶制订单。生产厂长王海告诉记者,厂里生产的豆制品有30多个品种,主要供应省内各地商超,光大豆每天要消耗6000斤。

紫荆村内机声隆隆的工业园,与人们印象中宁静的乡村截然不同,而这恰恰是支撑紫荆村连续四年上榜“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的硬核实力所在。一个传统的农业村,为何能孕育出年产值超七亿元的工业园区?这背后,并非主动选择。

“紫荆村土地以丘陵居多,不适合传统耕作。”荆州市荆州区农业农村局驻紫荆村第一书记方生均道出原委。正是这一先天不足,让紫荆村的地价具备了竞争优势,加上毗邻207国道和429省道的交通便利,使其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成为企业家眼中的“投资洼地”。

“被动中的主动”——这或许是对紫荆村工业起步最精准的概括。当第一批外来企业家沿着国道、省道寻找落脚点时,拥有廉价土地和便捷交通的紫荆村,便成了他们的首选。从那时起,工业的种子便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一步步从几家小作坊,发展成为如今拥有39家企业、年创造工业产值7亿多元,年缴税收800多万元的产业集群,成功地将地理劣势扭转为发展优势。

行走在紫荆工业园里,没有想象中的烟囱林立与喧嚣杂乱,秩序井然的厂房和绿意盎然的道路,这源于紫荆村的一场“自我革命”。村里根据产业规划、环保要求和运营状况,对园区19家企业实行了“6关、9改、2搬、1转、1停”的转型方案,通过“一企一策”,淘汰落后产能,支持企业升级改造。

湖北锦兴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对厂区内环境和雨污分流进行改造,投资百万元建设污水处理站,成为荆州市唯一一家拥有自有污水处理站的豆制品食品企业。同时,公司新上自动化磨浆、烧浆和豆腐成形系统,自动化率达到60%以上,让企业从“豆制品小作坊”迈向现代化的新工厂。湖北锦兴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唐小雨介绍说,公司从最初的5亩地发展到现在占地10亩,得益于跟村庄共同发展,才实现双赢。

园区另一端的荆州理昂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则展现了循环经济的魅力。荆州理昂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行政部长杨小莹介绍道,公司以农业废弃物为燃料,年供电量约1.6亿度,产值达1.2亿元,每天消耗桔梗、稻壳等农业废弃物约700吨,不仅实现废物利用,还为周边农业废弃物处理提供了出路。

如果说工业是紫荆村的“硬实力”,那么蓬勃兴起的农旅融合产业,则为其注入了灵动与温暖的“软实力”。

丘陵地貌发展农业虽会受限,但紫荆村并没有弃“田”不顾,而是通过“农旅融合”让土地焕发新价值。在紫荆村九组,一幢米黄色墙面缀着彩虹纹路的“彩屋”格外惹眼——这是刚对外开放的喵象农场游客接待中心,从空中俯瞰像一只大象,与农场名字遥相呼应。农场负责人方强正带着工人们修剪树枝、清理鱼池。他介绍说,这个占地400多亩的农场,以农事体验和亲子游为主题,设有农田采摘区、萌宠互动区、儿童游乐区,仅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就接待了上万人次。

喵象农场之所以能火,答案藏在一个名为“三金”的共赢模式里。村里整合280亩土地流转给喵象农场,农户每年坐享17万多元稳定收益;村民变身产业工人,忙时零工需求十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村集体通过基础设施入股,收取租金和分红,去年为村集体贡献近15万元。

不远处的稻田蛙养殖基地,则是特色农业的典范。退役返乡的何朝军采用“稻田套养”模式,将280亩低效田改造成高产田,亩产达7000-8000斤,产值约7万元。他的销售网络覆盖全国,忙时带动70多人就业,年发放工资200万元。

秋风拂过,紫荆村连片的稻田刚褪去金色的外套,空气中还弥漫着秸秆的清香。以湖北万福祥米业为龙头,一条“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链条高效运转,将优良品种与稳定订单覆盖全村上百户农家。湖北万福祥米业经理贺姝告诉记者,纪山米起源于紫荆村纪山寺,“纪山米”的品牌效应如今愈发凸显,除了合作社社员外,连散户也增收不少。昔日传统农耕,正悄然升级为规模化、品牌化的现代产业,让田野上的丰收,稳稳地转化为农户口袋里的收益。

探寻紫荆村成为“亿元村”的答案,还藏在它发展集体经济的独特思路里。村集体不再单纯依赖传统收入,而是通过为工业园区提供社会化服务,找到了增收“新活法”。紫荆村党委书记刘昌友告诉记者,企业希望轻装上阵,村集体就通过提供招工、环卫等配套社会化服务,年创收30万元。

工业园的蓬勃发展,成为村民就业的“蓄水池”。园区1300名就业农民中来自紫荆村的村民就达700人,绝大部分家庭至少有1-2人在企业务工。

集体经济的“钱袋子”鼓了,紫荆村将其反哺于民生。记者采访这天早上,村委会会议室里坐满了人。记者看到墙上贴着施工排班表,桌上摊着渠道路线图,一场关乎农田升级与村民增收的推进会正在热闹进行。“这个项目总投入167万元,全部用来发放务工工资,涉及158名村民,土工140元/天、瓦工225元/天、混凝土工180元/天,平均每人能拿1万多元。”刘昌友介绍,项目主要用于修渠、修路、修桥,既升级了农业基础设施,又让村民在家门口挣到钱。

谈及未来,紫荆村党委书记刘昌友目光炯炯。他说,紫荆村人目标明确,充满信心。因为,他们手中又握住了一张发展新“王牌”——工业园旁一块650亩的建设用地已经完成土地征收。下一步村里将围绕650亩地招商引资,重点引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或机械制造类的大型企业。若能成功引进3-5家大型企业,将能新增就业岗位不少于500个,村集体年收入至少再增加50万元。

长江潮起,紫荆村的发展浪潮正奔腾向前。从工业园的转型突围,到农业的提质增收,再到农旅的创新融合,紫荆村用“三产合流”的实践证明:乡村振兴没有固定模式,只要找准路径、因地制宜,就能让土地迸发出无限活力,让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记者 | 方楚楚

通讯员 | 越之乔

编辑 | 舒畅  朱紫琴(实习生)

编审 | 朱兵

监制 | 杨斌

责任编辑 程艺畅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