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的湖北答卷 | 擘画美丽湖北新图景
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只有依靠高水平保护才能实现。“十四五”以来,湖北牢记嘱托,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大力实施美丽湖北战略,交出了生态与经济共赢的答卷。今天的《“十四五”的湖北答卷》系列报道,我们解码荆楚大地的生态变革。
记者 杨旭珲:这里是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在我脚下这片望不到边际的鲜嫩草坪,正是上个月刚刚给麋鹿种下的过冬“加餐食堂”,足足有一千多亩。今年,这里又诞生了595只麋鹿宝宝,种群数量已经壮大到了2900多只。往天上看,首批越冬的候鸟也刚刚抵达。连续三年,百万“候鸟旅行团”如期来到湖北。“十四五”以来,湖北实施大气污染项目18500多个,190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5.8%。用生态守护,成就万物共荣。
记者 裴蕾:从荆州石首顺长江而下,我们现在到了黄石西塞山区中窑江滩公园。湖北是长江径流干线最长的省份,其间将经历一道道小而关键的生态关口。我手边就是一个长江入河排污口,现场我们可以看到一块绿色的标识牌,上面的二维码就是这个排污口的“电子身份证”,扫码就可以看到监督电话、责任主体,所有信息一目了然。五年前,这样的智慧化监测手段还是稀罕物,如今,武汉、黄石、宜昌、恩施等地,这样的智慧化监测网络已经越织越密。长江大保护,不仅停留在这一个个排水口的蝶变,还有黄石这座工业老城的产业转型升级。以大冶特钢、华新水泥等为代表的骨干企业集群,书写着传统产业的“华丽转身”;光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快速发展,跻身全国第三大PCB产业集聚区。“十四五”期间,湖北蹚出了一条“更绿”“更新”的转型之路,打造城市矿产、绿色建造等10条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动着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迈进。
记者 王丹:在这一江清水变得愈发清澈的同时,一个更加深远的课题也随之浮现:如何让这抹生态底色,转化为湖北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能? 接下来,我们去一个让生态变现的地方。眼前这个在今年上线不久的湖北省产品碳足迹公共服务平台,能为磷化工、电池、光纤等21类重点产品派发“碳排放身份证”。比如,武汉日新科技生产的光伏组件,企业填报完数据,就能一键生成产品的“碳足迹”报告。这些绿色发展领域的创举,正是湖北走出的一条将生态颜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坚实路径。截至8月底,湖北碳市场累计成交量占全国试点市场的40%以上,稳居全国首位。从守护一条有形的江,到核算一笔无形的账,湖北的绿色发展正在完成一次深刻的范式变革。它意味着守护长江不再仅仅是投入和责任,而是可以度量和交易的发展资本。
(长江云新闻记者 裴蕾 杨旭珲 王丹 胡禹 彭瀚 陈芳芳 通讯员 刘莉娅)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