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直通随州 | 来随州大洪山 赴一场云端金秋之约

长江云新闻  2025-11-19 18:30:05
分享到:

来随州大洪山 赴一场云端金秋之约

金秋时节,荆楚大地美景如画。在随州大洪山风景名胜区,漫山橙红与金黄交织,尤其是被誉为“华中银杏第一树”的千年古银杏,正以满树金辉,为八方游客送上一场极具湖北特色的秋日盛宴。

走进大洪山,千年银杏树下满是浪漫景致。阳光穿透层层金叶,在地面织就“鎏金地毯”,微风拂过,光影跳跃,让每一位驻足的游客都不自觉放慢脚步,沉醉在这份独属于湖北山水的秋日诗意中。

游客 金依依:确实是很震撼,这银杏拍出的效果非常漂亮,很出片的。

游客 徐敏:没想到这个树这么大,而且保护得这么好。今天天气很好,这个树叶都落下来,遍地都是金灿灿的。

大洪山森林覆盖率在9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鄂中绿宝石,这里生长着千余种植物,栖息着数百种野生动物。良好的生态为大洪山发展生态旅游提供绝佳条件。自11月入秋以来,大洪山迎来旅游热潮,周末日均游客达3000人次,工作日亦有1200人次前来打卡,中老年团队成为主力军。为让游客深度感受秋日之美,景区精心设计一日游、两日游及环大洪山片区3至4日深度游产品,串联山水风光,让每一趟随州之行都“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随州大洪山风景名胜区导游 何凤娇:带了一个30多人的小团队,今天我们第一站我们的游客朋友,他就要求来到我们的千年银杏树下,在这里尽情的拍照打卡。那当然我们不只有我们的千年银杏,到我们的楚北天空第一峰也可以登高远眺,看我们的日出云海,还有我们的夕阳晚照。

赏景之外,“住得舒心、吃得地道”成为游客对当地文旅服务的肯定。景区自在谷酒店精准对接游客需求,不仅提供专属观景攻略,还推出秋冬养生菜系,用细节提升游玩体验,让文旅“温度”触手可及。

随州市大洪山风景名胜区自在谷酒店前厅部经理 刘琴:进入金秋银杏季,我们的入住率达到了50%,相比去年上涨了10%,周末我们都是满房的。

这份金秋的热闹与诗意,正是湖北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耕生态文旅融合的生动缩影。

随州市大洪山风景名胜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王剑:我们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立足大洪山实际,坚持走差异化,抱团式发展道路。通过交通互联、景点串线、活动共推等方式,助推环大洪山文旅协作走深走实。

随州曾都:千年银杏金叶满枝 智慧守护古树长青

金秋时节,随州千年银杏谷迎来最佳观赏期。520万株银杏树绵延12公里,百万金叶随风翩跹,古老群落与现代保护技术相映成趣,吸引各地游客赴一场秋日之约。

随州千年银杏谷覆盖5个村落,现存百年以上的银杏1.7万余株,千年以上的308株,是世界上分布最密集、规模最大、保留最完好的古银杏群落之一。步入谷中,阳光穿透层层金叶,地面铺就“鎏金地毯”,游客穿行其间,宛如置身童话世界。

游客 程苹:这次发现这里的风景格外漂亮,景区的布置也跟以前变化特别大,现在(叶子)刚刚好,这个季节来我还收集了很多漂亮的银杏树叶,准备收藏起来。

随州市千年银杏谷文化旅游区总经理 汪旭:来到这里的游客,可以在黄金银杏谷中去感受自然的唯美和壮观。我们还在景区内,为大家奉上了金秋露营季,在这个露营地里面,我们有200多顶各式的帐篷,欢迎大家来。

这抹延续千年的金黄,离不开当地数十年如一日的守护。曾都区林业部门率先建立湖北县级“森林资源管理系统”,为每株古树建立图文档案和电子数据库,实现动态监管全覆盖。不仅如此,当地在推进工程项目时,所有的方案都得为保护银杏“让路”。

随州市曾都区林业局森林和湿地资源管理股股长 刘征:在洛阳镇风景线公路项目建设过程中,经过我们实地进行勘测的基础上,整体向右偏移了5米。同时我们对源头的所涉及到的24株古树,全部做到一树一策保护方案。

科技赋能让保护更精准。当地引进古树名木保护智慧管理平台,融合物联网、GIS技术,对古树生长环境、病虫害防治等进行实时监测和精准把控,全面提升管护的信息化、精细化水平。日常巡查中,工作人员一旦发现古树受自然灾害或病虫害损伤,便第一时间开展修复处置;村民们也主动参与护树,将古树视为“家人”,形成全民守护的浓厚氛围。

随州市曾都区资源保护站洛阳分站负责人 汪意:主要是平时日常监管,对古树进行管护、进行养护,如果遇见受自然灾害或病虫害损伤的古树,我们将会采取修复措施,对古树进行修复和病虫害处置。

如今,千年银杏谷的古银杏群落不仅是生态名片,更成为融合生态价值与文化价值的“活化石”。最近两周,银杏谷旅游度假区进入最佳观赏期,日均迎接游客8000人,高峰时段3万人。持续的智能化保护与全民守护,让这片古老群落年年焕新,在金秋时节绽放出最动人的光彩。

广水关店:丰收“菇”事多 菇农展笑颜

立冬过后,寒意渐来。随州广水市郝店镇关店村的香菇大棚里正式迎来出菇期。这朵“菇”是让千家万户收获丰收喜悦的“致富菇”,如今,关店村已有115户菇农,菇农年均增收超10万元,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突破120万元。

十一月中旬,走进关店村香菇种植大棚,一个个饱满的香菇从菌棒中争相冒头,长势喜人。谁能想到,这里曾深陷“种植粗放、劳力短缺”的发展困境,村民守着传统种菇模式,收益始终难有突破。关键时刻,村党支部书记李绪强带队调研论证,创新推出“集中制棒、分户种菇”模式,让关店香菇产业迎来蝶变,菇农成为最直接的受益者。

随州广水市郝店镇关店村香菇种植大户 董大妹:所有的大棚都是村里面帮我们搭好,我们投资这个棒子钱。我们村里有好多户种了20多年了,他们都提供这个技术给我们。今年我的1万五(棒袋)投资了几万块,今年可能赚10万块钱左右。

产业升级,技术是核心支撑。为破解传统种植技术瓶颈,村党支部专门邀请香菇种植能手曹猛牵头技术攻关。他结合本地气候土壤条件,在菌棒配方与点菌工艺上不断改良,通过工艺优化为香菇提前上市、抢占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日常技术指导也成为菇农们的“定心丸”。

随州广水市郝店镇关店村种菇能手 曹猛:以前接的是3面9孔,它的发菌比较慢。我们现在是4面12个孔,让它发菌更快。到时候我们的香菇一出来,就是整个随州乃至全国都没有这个冬花菇出来,所以说那时候的鲜货价格卖的特别好。

为让小香菇搭上科技快车,关店村投入建设标准化厂房、自动化制棒车间,打造出日产3万棒的智能生产线。2024年,105万棒集中制菌棒被菇农抢购一空,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让产业发展底气更足。在此基础上,村“两委”进一步总结经验,推行“五个统一”模式,从土地利用到财务管理全流程规范,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随州广水市郝店镇关店村党支部书记 李绪强:我们统一供地,我们把农户房前屋后的宅基地、旱厕等等,我们以60块钱每亩流转,平整之后统一的供给农户搭建香菇棚。我们统一采购原材料,统一制袋,统一建棚标准,统一技术服务,统一财务管理。

“五个统一”模式的落地,让关店香菇实现了规模与品质的双重提升,花菇率大幅提高,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

随州广水市郝店镇关店村种菇能手 曹猛:通过我们集中制棒,它的高温灭菌就是发菌更快的话,它的出菇比普通香菇提前半个月上市,以前我们的花菇率大概在50%左右,现在都可以到80%以上。

展望未来,关店村的“菇”事蓝图更加清晰。村“两委”持续聚焦产业高质量发展,从科技创新与品牌建设两端发力,打通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提升通道,让菇农的腰包更鼓。

随州广水市郝店镇关店村党支部书记 李绪强:下一步主要是以提高菇农的效益收入为主要的发力点,要从利用新的科技创新的这个办法,从菇农的点菌,菇农的菌种,和树立自己的品牌,直接销到市场上,来提高农户的收入。

长江云新闻记者 张燃

通讯员 章政 张立 宋卓霖 陈煊 杨辉 

责任编辑 吴松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