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人民日报》关注湖北:让简牍里的法治文化“活”起来

人民日报  2025-11-17 09:15:22
分享到:

11月17日,《人民日报》刊文《让简牍里的法治文化“活”起来》,关注湖北云梦县保护、传承、传播中华文明瑰宝里蕴含的法治文化。具体内容如下:

原标题: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在法治实践中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让简牍里的法治文化“活”起来

“早春禁伐木、仲夏前禁采幼植、设百平方公里禁猎区,违者受刑……”在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博物馆,二楼的简牍展厅总是游客最多的区域,看着秦简上字迹清晰的《田律》,不少人会跟着一旁的释义念上一遍。

云梦秦简,是我国首次挖掘出土的秦简,共1155枚,其中有一半以上记载了秦代法律。

2024年1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梦县博物馆参观出土秦汉简牍展。习近平总书记详细听取简牍内容、历史文化价值和保护研究情况介绍,指出要继续加强考古研究,提高文物保护水平,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支撑,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激励人们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在云梦县,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这些中华文明瑰宝里蕴含的法治文化是一件大事。深入挖掘阐释、活态转化利用、贯穿普法宣传、融入基层治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精华,当地在法治实践中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简牍里的法治文化“活”了起来。

焕新出彩

探索活态传承

“未来的你们好呀!我是2000多年前大秦的‘喜’,今天就给大伙儿讲讲咱秦朝的律法……”走进云梦县博物馆秦简展厅AR魔镜交互区,通过AR技术还原的“喜”栩栩如生,轻触互动屏,便可与他实现隔空对话。

“喜”是云梦县博物馆秦简的主人,出生于2000多年前。今年8月,“喜”靠着现代技术实现了“新生”。

“年轻人在哪里,我们的文化传播就要到哪里。”云梦县博物馆副馆长栾丽介绍,2022年以来,云梦县累计投入近5000万元,为馆内增设沉浸式展厅、秦简书写台、多媒体动画讲解、3D互动体验等设施,用科技把法治文化“融”入文旅体验中。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需要守正创新、以古鉴今,贵在活态转化、推陈出新。

“盗徙封,赎耐。”

“私自移动田界的标志,应处以赎耐(缴纳财物从而免除剃去须鬓的耻辱刑)的刑罚。”在云梦县博物馆三楼的“云梦简牍文化廉洁教育馆”,节选自云梦博物馆秦简——《法律问答》记载的这起2000多年前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分别用隶书、宋体和楷体进行了展示和阐释。

“我们深入挖掘秦简记载的正反典型案例和法律条文,结合当下的一些法治热点事件,配上释文与通俗译文,以原创的漫画解读简牍背后的历史故事,让干部群众在欣赏简牍文物时,能思考和了解简牍中蕴含的法治文化,增强法治意识。”栾丽说。

“云梦简牍文化廉洁教育馆”于今年4月21日正式开馆,有秦简原文、释文、译文、古画故事、情景体验等法治相关的教育产品,目前已接待各类参观者超10万人次。

“我们每年还举办睡虎地秦简法文化报告会,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大学法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等签订校地合作协议,开展睡虎地秦律研学,组织开展系列法治研讨探源活动。”云梦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何建军说。

贴近群众

贯穿普法宣传

“乐甲长,村民王某正在林间伐木,你是管是不管?”

“当然要管,现在是春季,《田律》明文规定,春二月不得砍伐树林。”

在云梦县司法局,法纪情景剧《睡虎地巡察》正在排练。这部剧结合云梦秦简律法条文,演绎了秦代云梦令史“喜”司法巡察睡虎村的故事,目前已经成为云梦县司法局传承传统法治文化的重要品牌。

“我们希望通过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解码简牍里的法治文化,让千年律条贴近群众生活。”情景剧主要演员、云梦县人民法院法警大队副大队长李宗说。

“我们以秦简的秦律为基础,依托非遗传承人和秦简爱好者,结合地方特色文化,创作了楚剧《秦简颂》、舞蹈《墨舞秦简》、皮影《秦律案中案》、微视频《听喜说纪》等一批法治相关的文艺作品,让法治文化‘活’了起来。”云梦县司法局副局长毛洪波介绍。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蕴含着丰富法治思想和深邃政治智慧。

“我们要学会知法明理、守法笃行、用法护己。”9月11日,云梦县城关镇黄香初级中学,学生们的“开学第一课”就是普法课,上课的老师是当地司法所所长、云梦县“睡虎地法治大讲堂”讲师万付松。

“睡虎地法治大讲堂”是云梦县特色普法品牌,讲堂以秦简文化为载体,通过法治宣传增强老百姓对法治的认知。“我们不仅会进校园,还会进单位、社区、企业,群众有需要,都可以点‘单’约课。”万付松说。

“睡虎地法治大讲堂”讲师从哪里来?

“我们会从县委党校、行政执法单位、政法机关、法学会遴选专家组建普法讲师团,也会从高校邀请专家调研睡虎地秦简法文化,强化外脑辅助。”云梦县司法局局长杨志东介绍,为了增强干部队伍法治思维和法治素养,云梦县组织镇、村干部每个季度都开展集中学法。

目前,“睡虎地法治大讲堂”开展以应知应会法律知识为基础的法治巡回讲座80余场次,受益干部群众近万人。

化解矛盾

融入法律服务

让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浸润当下,云梦县积极引入简牍里的法治文化元素,将其深度融入法治工作。

走进云梦县杨店社区法治小游园,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早些年,这里还是一个废弃的养猪场,环境脏乱,臭气熏天。2023年,为了给居民提供娱乐空间,杨店社区决定在废弃的场地建设法治小游园。

“这块地涉及农户15户,最初所涉农户大部分比较抵触,不同意将土地转让出来。”杨店社区党总支书记杨艳艳说。

为此,社区将法治与自治、德治结合起来,摸清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组织群众学习法律法规并引导群众用法律手段表达诉求,对于建设过程中引发的矛盾纠纷,用法律法规和村规民约调解处理。最终全部居民都同意让出土地建小游园,一些曾经的反对户还主动加入建设队伍。

“村民受到法治文化的熏陶,建设了法治小游园,法治信仰日益增强,法治观念逐渐提高,大家对社区更加认可,心齐了,干劲儿也更足了。”杨艳艳感叹。

“抓前端、治未病”,就得让法治文化走出条文,“融”入百姓生活,打牢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

“狗没有拴绳咬人,根据法律规定,主人需要赔偿被咬人的医药费,若调解不成可能要进入诉讼程序。”9月15日,在方少田的调解下,云梦县曾店镇陶某将1000元疫苗费用赔偿给罗某,并当场道歉,双方签署协议后握手言和。

方少田是曾店镇“老方工作室”的负责人,也是一位“金牌调解员”,每年要处理大大小小的邻里纠纷上百起。“我对村里人熟、地熟、情况熟,每当老百姓有矛盾要调解,我都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基于事实和法律为双方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方少田说。

在云梦县,像方少田这样的调解员有758名,构成了县、乡、村三级调解网络。云梦县深挖得天独厚的秦简法文化资源禀赋,通过优化流程机制、强化保障支撑,打造“简化矛盾”调解品牌,实现矛盾纠纷高效化解。2023年以来,全县的调解员化解矛盾纠纷案件2651起,其中重大纠纷67起,调解成功率达99.8%。

“中华民族有讲求礼让、以和为贵的传统美德。我们推动律师、公证、调解、法援、基层法律服务等资源下沉,让群众的法律服务‘抬头能见、举手能及、扫码能得’,努力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云梦县县长尹亮说。

责任编辑 徐珊珊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