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点“石”成金!新质生产力点燃保康矿业经济“新引擎”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襄阳磷资源核心产区,保康紧扣“襄阳磷资源绿色智能高效利用地”战略定位,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抓手,通过技术革新、链条延伸、数字赋能,推动传统磷矿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转型,加速打造示范基地,点燃矿业经济绿色转型“新引擎”。

井下遥控操作,这些曾经遥不可及的作业场景,如今在保康已成为现实。
2024年,湖北龙蟒磷化工被列入全省首批智能化矿山试点后,主动探索建设,逐步实现井下人员精准定位,部署AI视频安全监管系统,并运用大模型技术构建安全生产综合管控平台。操作员在千米之外即可远程控制,井下5G网络与万兆工业环网构成的“高速信息动脉”,保障数据传输稳定高效。

“这台设备同时具备3D扫描定位、孔位自动布置、故障自动预处理等功能,能极大提升作业效率、降低安全风险。”湖北龙蟒磷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矿长邱善洪介绍。
巷道深处,挂轨机器人24小时巡逻,智能凿岩台车精准作业。在智能调度中心,三维矿体模型实时呈现井下动态。当感知传感器达到报警阈值时,系统可联动广播发出预警,有效辅助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这是襄阳市首个AI非煤矿山的日常,也是保康打造示范基地的生动缩影。

龙蟒建成的全市首条磷矿“井下充填—地上提纯—尾渣利用”全链条智能化生产线,年处理能力达30万吨,综合利用率超98%。
“过去靠‘人海战术’,全县年产量不足400万吨,还得担心安全问题。”保康县应急管理局安全基础股负责人贾笑语介绍,“现在机械化普及率达71%,年产量突破500万吨,矿山领域连续3年实现‘零事故’。”
在智能化中控室,井下实现“采、掘、支、铲、运”全流程智能化调度与信息化管控。5G+物联网系统让生产全要素智能联动。

浮选车间内,“一粗两精一扫”生产线满负荷运转,将品位22%的低品位矿石提纯至28%以上。重介质选矿工艺更让17%左右的“废矿渣”价值重生,磷资源回收率高达93%。
湖北龙蟒磷化工有限公司选矿厂厂长助理程清灵介绍,以前18%以下的矿石无法销售,现在全部“变废为宝”。新建浮选装置,年处理低品位矿石30万吨,年产值近1.9亿元。通过智能工厂建设,结合先进选矿工艺,每年多回收3万吨矿石,资源利用率提升了10%以上。

“通过智能化采矿设备应用和浮选智能工厂建设,公司安全和效益实现双丰收。前10个月产量75万吨,选出精矿粉12万吨,实现产值2.8亿元,缴纳税费近8千万元。”湖北龙蟒磷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海军说。
龙蟒的AI矿山创新与湖北楚磷的“采选加充”一体化实践,共同构成了保康磷资源绿色智能高效利用的双标杆。

在湖北楚磷矿业,转型成效同样显著。充填站内,昔日堆积的尾砂经处理后变为膏体料浆,通过8.3公里管网输送至采空区,既解决环保难题,又稳固岩层。
“我们采用石膏体充填方式,每天是1000方的充填量,年消耗尾砂25万方。28天凝固达到开采强度,一年节约成本1600万元,既确保生产安全,又提高了回采率。”湖北楚磷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充填站站长杨春说。

产业链延伸让保康磷资源“身价倍增”。重介质选矿车间的全自动系统每小时分拣200吨矿石,低品位矿石经处理后精矿品位跃居行业前三。通过技术革新,楚磷矿石回采率从70.2%提升至92%,多创造价值6000万元。
湖北楚磷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田晓明介绍,前10个月,公司处理低品位矿石62万吨,产精矿43.4万吨,直接税收1.13亿元,同比增长20%。“我们的实践,正是‘襄阳磷资源绿色智能高效利用地’建设的具体体现。”田晓明说。

保康县通过矿产资源整合、提档升级、总量控制等举措,推动磷资源向大中型企业集中,全县磷矿回采率提升至72%以上。2025年上半年,处理低品位磷矿176万吨,涉磷税收入库3.57亿元,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我们推动企业与省级监管平台数据联通,以‘数智管控’落实安全责任。龙蟒的AI管控与选矿技术突破、楚磷的‘采选加充’一体化,让全县磷矿产业实现从‘人防’到‘智防’、从粗放到高效的转变,为绿色转型树立了标杆。”保康县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李长铭表示。
从AI守护的智能矿井到“吃干榨尽”的循环车间,保康县以技术创新激活磷矿产业新动能,稳步向“襄阳磷资源绿色智能高效利用地”目标迈进,让传统资源型产业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焕发新生。
全媒体记者:陈泉霖 鲁李友琦
通讯员:贾笑语
编校:彦舒
责编:尚娟
审核:姜雪飞
终审:李广儒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