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松滋:上亿流量背后的乡村温暖!“园长妈妈”用抖音点亮“留守童年”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下午四点半,放学铃声刚落,荆州市松滋市沙道观镇机关幼儿园的30多个娃娃没有一哄而散,而是自动排成歪歪扭扭的小队伍,跟着前方那个扎着马尾的身影,挥着小胳膊、跺着小脚丫跳起了舞。
领舞的是园长喻光艳,孩子们都喊她“喻妈妈”。她没穿精致的工装,眼睛放着夕阳般的柔光,嘴里哼着节奏欢快的旋律,“左边挥挥手,右边踏踏步,咱们的小战士要精神点儿!”孩子们笑着边唱边跳,镜头里的画面糙糙的,却透着一股子挡不住的鲜活——这是喻光艳用手机随手拍的日常,没剧本、没补光,却在抖音上炸出了超1亿次播放。
缘起:给隔代养育搭座“看得见”的桥
“最开始拍抖音,就是想让在外打工的爸妈,能看看娃在幼儿园吃了啥、玩了啥。”喻光艳的乡音里满是实在。
几年前,她发现园里80%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老人们疼孩子,却不懂怎么跟在外的儿女说清“娃今天学了啥”,有时想拍个视频,却不怎么会用。而这些爷爷奶奶,每天最爱的就是刷抖音。

“既然他们爱刷,我就拍给他们看!”这个朴素的念头,让喻光艳成了幼儿园的“兼职摄影师”。没学过剪辑,她就跟着抖音教程一点点摸索;没有专业设备,一部旧手机、一个三脚架就够了。镜头里,是孩子们吃饭时沾在嘴角的米粒,是做游戏时摔了又爬起来的憨态,是跟着红色歌曲跳舞时认真的小模样。
“喻妈妈,我孙子今天在视频里笑得好开心!”一位奶奶拿着手机找到她,眼眶红红的,“他爸妈在外地,看了视频直跟我发消息,说心里踏实多了。”这条“家园桥”,就这么用乡音和童心搭了起来。
魔力:让“好动娃”找回专注力
喻光艳的抖音里,藏着不少“逆袭小故事”,多动症男孩小宇(化名)的变化最让人动容。
刚入园时,小宇坐不住三分钟,上课总跑圈,吃饭也到处窜,爷爷奶奶急得直掉泪。喻光艳没批评他,而是蹲下来问,“小宇你想不想当视频里的小主角?”孩子眼睛一亮,使劲点头。

于是,在《你莫走》的互动视频里,喻光艳特意设计了“拉着小伙伴的手不许松开”“跟着节奏做动作”的环节。一开始,小宇还忍不住东张西望,但看到镜头里自己的样子,又赶紧把注意力拉回来。一遍不行拍两遍,喻光艳陪着他练,嘴里喊着,“小宇真棒,再坚持一下!”
视频发布后,60万网友为这个努力的小男孩点赞。惊喜发生了——小宇上课能坐稳了,集体活动时会主动拉着同伴的手,还会跟爷爷奶奶念叨“喻妈妈说要守规矩”。家长杨晨满是感激,“孩子现在开朗多了,回家还教我们跳视频里的舞!”
意外:为乡村教育打开“一扇窗”
如今,喻光艳的抖音账号有了61万粉丝,1120万点赞,单条最高播放量破6500万,连大学教授、外国友人都给她留言,“从孩子身上看到了最纯粹的快乐!”“这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

但她从没被流量冲昏头。每次拍视频前,她都会琢磨:“这个内容能让孩子学到啥?家长看了能更懂孩子吗?”她的镜头里,没有华丽的布景,没有刻意的表演,只有孩子们真实的成长:跟着红色旋律学爱国,在田间地头认植物,帮老师整理玩具学责任。
“流量不是目的,我想让更多人看到,乡村幼儿园的孩子也能学得开心、长得茁壮。”喻光艳说,有爱心企业看到视频后,给幼儿园捐了绘本、玩具,还有外地园长来取经,想把这种“抖音育儿”模式带回去。
她的手机成了“一扇窗”,让基层乡村幼儿教育的温度,传到了千里之外。
愿望:让信仰扎根童年
“让孩子从小有一种信仰,这比啥都重要。”喻光艳常说这句话。

她的视频里,总有红色旋律的身影——《歌唱祖国》《我们走在大路上》,孩子们用稚嫩的童声跟着唱,挥舞着小红旗,脸上满是认真。有网友问,“这么小的孩子能懂吗?”喻光艳笑着答,“现在不懂没关系,这些旋律会刻在他们心里,等长大了,就成了骨子里的信仰。”
如今,50多岁的喻光艳依然每天抱着手机拍视频,跟着孩子们跳舞、做游戏。她的抖音主页简介写着:“记录乡村幼教日常,传递教育温暖。”没有豪言壮语,却藏着最动人的坚守,以及“向阳生长”的朴素期望。
通讯员:胡庆华 、叶振 编辑:张倩
一审:唐杰
二审:王桃芳
三审:江敏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