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慧眼”破地质难题
“第89幅地连墙超声波检测结果显示,40米深的墙体垂直偏差不到3毫米,比湖面还平整!”中交二航局福莆宁项目总工程师陈少林指着屏幕上的波形图自豪地说。三维扫描生成的墙体轮廓中,红色标注的已完成部分如同地下“精密标尺”,在施工图上勾勒出毫米级攻坚轨迹。

由中交二航局承建的福莆宁城际铁路F2F3线长乐机场段项目,是福建省首个大直径铁路盾构工程,也是二航局近10年来承建的直径最大、埋深最深、单向掘进距离最长的大直径盾构工程。施工需连续穿越10余种地层及多类风险源,地质条件复杂,堪称福州地质“万花筒”。
地连墙施工是项目的“硬骨头”。122幅地连墙需在孤石地层与风化岩层交错区“扎根”,软硬不均的复合地层极易引发成槽偏移、槽壁坍塌。传统施工靠经验判断,精度误差常超2厘米,难以满足项目1厘米内的高精度要求。
破局关键在“精准感知”。团队创新采用“三维扫描+AI分析”模式,通过超声波捕捉槽壁细微偏差,构建全流程数字孪生模型。然而,采集的海量数据中混杂着各种“数据杂音”,导致AI系统出现“假预警”和“漏判断”。陈少林从老工程师“先排除异常读数”的做法中获得灵感,带领团队借鉴这一“筛选思维”,自主研发数据预处理程序,梳理出12类常见干扰源,预设“干扰识别模型”,自动剔除无效信息。经此优化,系统数据处理效率提升90%以上。

在第31幅地连墙施工中,系统发现槽壁存在7毫米细微凸起。虽在允许范围内,团队仍通过“三维扫描+AI分析”调整参数,最终将垂直度偏差控制在3毫米内,相当于30层楼高偏差不超过一枚硬币厚度。走进项目智能生产中心,电子屏上实时呈现每幅地连墙的施工数据,形成完整的“数字孪生体”。借助AI预判风险,项目质量缺陷率下降99%以上,实现从“人控”到“智控”的跨越。

今年7月,随着第122幅地连墙完工,项目明挖段地连墙施工收官。98%的地连墙垂直度偏差控制在5毫米内,创下深基坑施工的精度标杆。
122份数字档案如“精准丰碑”,标志着传统基建向智慧建造的成功转型。
(长江云新闻记者 李慧 通讯员 秦一洪)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