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心血管疾病专家胡大一来汉坐诊
11月2日上午,武汉市武昌医院西区门诊二楼,“胡大一名医工作室”内,著名心血管疾病专家胡大一正在看诊,他仔细询问每位患者的病史,翻看以往的就诊资料,为患者开展“双心诊疗”,既关注患者心血管病情,也重视其背后的生活经历与心理状态。

心理疏导守护“心健康”
57岁的吴阿姨来看诊时,状态很焦虑,她女儿担心其母有冠心病,胡大一了解后得知,吴阿姨不吸烟不喝酒,血压、血糖、血脂一直是正常的,身体各项检查无异常,结合吴阿姨的病症和检查结果,胡大一判断吴阿姨并没有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属于“过度焦虑型”患者,“你习惯于消极预期,这种心理状态会放大身体的不适感,形成‘焦虑→睡眠差→头晕、食欲差→更焦虑’的恶性循环。”胡大一解释,虽然她的检查结果提示有全身血管粥样硬化风险,但吴阿姨身体没有器质性的病症,不用过度焦虑,而过度服用营养品并不能替代正规治疗,反而可能增加身体负担,“心脏跳的慢一点活得还久一些,你孩子这么懂事,你更应该开心地过每一天!”听了胡大一教授的疏导,吴阿姨焦虑的情绪缓解了不少。
68岁的沈阿姨被心绞痛、心肌缺血困扰,今年体检时发现心肌桥,“最近半年胸闷、心绞痛的症状越来越严重,有时疼得晚上睡不着觉,白天精神不好,整天都很难受。”沈阿姨语气激动,原来她病情加重与“操劳过度”密切相关,上有103岁的老父亲需要照料,下有初一的孙女需要操心,长期的精力透支让心脏负担骤增,也让沈阿姨心力交瘁。胡大一教授耐心地倾听沈阿姨的经历,并对沈阿姨服用的药物进行了调整,告诉她除了必要的药物治疗缓解心肌缺血,核心建议是“减负”:合理分配精力,寻求家人协助共同照料老人与孩子,避免过度劳累诱发病情加重,同时定期监测心脏功能,根据病情及时到医院调整治疗方案。沈阿姨表示,倾诉后心情舒畅许多,紧锁的眉头也舒展开来。
科学运动干预 筑牢心血管健康根基
39岁的王先生是中年群体的典型代表,空腹血糖8.8mmol/L、糖化血红蛋白7.2%,高、低密度脂蛋白异常,血脂代谢紊乱,更棘手的是冠状动脉75%狭窄,之前已接受球囊扩张治疗。胡大一教授询问得知,王先生不爱运动,抽烟、喝酒是常态,近一年因为工作的问题,导致情绪总是莫名心烦、情绪低落、精神萎靡。“你这是‘树根+三树干’的问题,情绪、睡眠、体感是健康的‘树根’,三者相互影响,缺一不可。戒烟、限酒!能不喝最好!那些负面情绪不仅影响生活质量,更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加重心血管负担!”胡大一教授建议王先生服用舍曲林改善焦虑与睡眠,从根源上稳定状态。同时强调运动的重要性,要求王先生别偷懒,做到“常态化+碎片化”的运动,比如工作间隙起身活动一下、上下班可以步行一段路等。
35岁的余先生被“室性早搏2万多次”的检查结果吓坏了,担心自己心脏出了大问题的他早早地挂了胡大一教授的门诊,胡大一教授询问病史得知,余先生无不良的生活习惯,偶尔会因应酬喝点酒,但很适度,而其他检查结果也并无异常,胡大一教授判断他的早搏并非器质性心脏病所致,“无论室性还是房性早搏,只要排除心脏结构与功能异常,就没有明确危险,无需急于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无为而治’是最佳方案。”胡大一教授建议余先生每年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体检,监测早搏变化即可,更重要的是“放宽心”,避免因过度关注早搏而产生焦虑,同时可以“放开运动”,规律的运动反而有助于调节自主神经,减少早搏发作。得到知名专家的明确诊断后,余先生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两天的门诊,胡大一教授共接诊近30名患者,为多位患者排除冠心病,告诉数位患者不要过度焦虑,他专业、亲和、明确的诊断让每一位前来看诊的患者都如释重负。
新闻链接
胡大一,心血管病专家,医学教育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长、介入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心脏病学系主任。
武汉市武昌医院心血管内科作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于2020年落户湖北省首个“胡大一名医工作室”。
(长江云新闻记者 尹哲 通讯员 周绮书)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