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架:冷杉籽+五倍子迎来秋日“双丰收”
随着秋意愈发浓郁,今年神农架林区秦岭冷杉种子的采收量,从去年的百公斤级大幅跃升至近万公斤,人工繁育技术体系迈入规模化应用阶段。神农架五倍子也迎来了最佳采收期。凭借技术创新,其亩产提升至80公斤,带动林农每亩增收超过2400元,奏响了秋季高山生态保护与绿色经济的丰收乐章。

在海拔1600多米的巴桃园,神农架林区红花朵林场工作人员韩天飞和工人正在林中忙碌地采赤果。工人系上安全绳,麻利地爬上树梢,用刀具将带有赤果的枝头截断,随后将坠落在地上的赤果捡拾到一起,进行装袋。韩天飞告诉记者,今年的采收规模较往年实现质的飞跃,因为山上的秦岭冷杉结果率特别高。

神农架林区红花朵林场工作人员 韩天飞:去年我们一共就采集了将近一百多公斤,但是我们今年就可以采到七八千公斤。
从赤果到可播种的纯净种子,还需历经多道精细工序。工作人员会将采集回来的赤果进行初步筛选,剔除破损、变质以及夹杂其中的枝叶等杂质。

神农架红花朵林场工作人员 韩天飞:我们要经过十几天的晾晒之后,会变成这种果粒分离的种子,然后我们再经过6道工序的处理,让它成为真正干净的种子,我们进行播种。
秦岭冷杉由于自我繁衍能力极弱,人工培育成为其物种保护的关键途径。2019年神农架林区针对秦岭冷杉人工繁育工作开展深入研究。经过多年实践,现在已形成一套成熟的繁育技术体系,通过苗圃培育反哺野外种群修复。

神农架红花朵林场工作人员 韩天飞:这是我们去年播种的秦岭冷杉种子长出的幼苗,现在幼苗已经达到了5公分的高度,我们整个已经繁育达到5万多株的秦岭冷杉,去年野外回归达到了3000多株。未来我们将继续的扩制扩繁,将我们新的种子加大我们的繁殖力度,然后我们将野外回归的数量也会翻上一番。
今年5月,神农架高海拔树种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未来这座"高海拔树种的基因宝库"将与秦岭冷杉人工繁育体系深度联动,为秦岭冷杉的物种保护和生态恢复注入新的活力。

神农架林区红花朵林场副场长 付锐:今年我们新采种质资源达到十余种,目前我们这个资源库,已收录国200份在高海拔林木种质资源,现在我们已经从种质资源采集,到人工繁育幼苗,构建起完整的物种保护链条。
而在另一片山林之中,神农架林区松柏镇送郎山五倍子种植基地,林业科学研究院助理工程师潘琦正穿梭林间,小心翼翼地采摘着挂满枝头的五倍子果实。

神农架林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助理工程师 潘琦: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小小的囊状物,其实就是五倍子,我们一般理解为五倍子是树上长的果,其实不是的 ,它虽然长在盐肤木树上,但其实是蚜虫寄生后形成的一个虫衣。
潘琦将树上采下来的果子放在篮子里,然后再将整个篮子放到苔藓旁边。

神农架林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助理工程师 潘琦:我们每年大约在9月底的时候,会进行五倍子采收,在这种棱角处可以看到它微微的有一些裂缝,但是还没有完全炸开,这个时候我们把倍子采摘下来以后,放在这样的一个小筐中,放到苔藓旁边,让里面的蚜虫在成熟后能够飞到苔藓上。
五倍子蚜虫的寄主植物包括夏寄主树和冬寄主苔藓,也就是说蚜虫夏天生活在树上,冬天生活在苔藓上。

神农架林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助理工程 潘琦:第二年春天,我们再把苔藓上的蚜虫收集起来进行培育,然后再挂袋到盐肤木树上,进而完成蚜虫再次在盐肤木树上的寄生,而后又形成倍子,就是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目前,神农架林区已有3个合作社、5个产业大户、300余户林农发展五倍子产业,推广倍林7540亩,建立苔藓种植基地4个,蚜虫繁育基地2个,为林农免费发放蚜虫6万袋。今年倍子亩产最高达80kg,每亩收益达2400元。
长江云新闻记者 李潇 黎波 通讯员 唐玉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