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从峡州到非洲,一片东方树叶的漂洋过海路

长江云  2025-11-03 11:58:08
分享到:

在北非国家摩洛哥街头的茶馆里,当地人熟练地将茶叶、薄荷、糖一起投入铜壶,慢慢煨煮。与中国一样,茶同样是摩洛哥的国民饮料,但茶香氤氲处,很少有人能猜到,茶壶里的茶叶多半来自远隔千山万水的湖北宜昌。

据国家农业农村部发布的《2024中国茶叶进出口贸易分析报告》,近年来摩洛哥在中国、湖北茶叶出口国中均持续位列双第一。“我可以保证,摩洛哥的大中型超市货架上一定有我们的茶叶品牌YIVANA。”宜茶集团技术中心总监杜维力的语气里透着自信。

如今阔步走向海外的宜昌茶,底气来自当地茶产业的一次艰难整合与浴火重生,更是一个传统茶区以出海带动全链升级,帮助茶农增收、茶企增效、茶产业发展的生动样本。

宜茶集团文化展示大厅

“卖了赔、不卖更赔”

《茶经》记载:“山南,以峡州上”,峡州就是如今的宜昌。得益于北纬30°黄金地带独特光照条件和土壤优势,宜昌自古就是重要茶叶产地,仅夷陵区邓村就有1700多年的产茶历史。

17世纪以来,当地茶叶在宜都进行加工后,从长江顺流至汉口,再辗转途径河南、山西、内蒙古,穿越蒙古高原后抵达俄罗斯恰克图,辐射至中东和欧洲——这就是享誉中外的万里茶道。作为中国三大工夫红茶代表的宜红功夫,曾是万里茶道的明星产品。

然而,上世纪90年代以来,当地茶企各自为战、无序竞争,茶产业陷入“小、散、乱”发展局面。在福建、安徽等其他重要产区挤压下,宜昌茶陷入发展低谷,只能以原料茶的形式向沿海地区外贸茶商低价售卖。

“当时渠道在他们手里,明知道价格被层层压低,但根本没办法,卖了赔、不卖更赔。”杜维力解释说。

宜茶集团萧氏茶业董事长王昌明亦深有感触。他解释说,由于宜昌缺少出口拼配和小包装生产能力,宜昌茶大多作为原材料或配料,经浙江、湖南、安徽等外贸茶企加工后才能"出海“”,附加值极低。

转机出现在2021年。当年3月,在福建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三茶”统筹发展的理念为宜昌的茶产业指明了方向。

2022年,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动下,当地酵母龙头国企安琪集团通过市场化整合的方式,逐步整合了邓村、采花、萧氏、宜红等当地原有茶企重组成立宜茶集团,采取注入资金、改进生产线、依托销售渠道等手段,探索做优品质、做强品牌、做大龙头、做活市场的宜昌茶产业发展之路。

“经验茶”到“工业茶”的思维变革

我国是茶业大国,但远非茶业强国。放眼全国,茶业经营主体家庭式、作坊式不少,但品控差,质量不稳定;更有部分经营主体存在过度包装、夸大宣传、炒作营销等情况,严重阻碍茶产业健康发展。

在母公司安琪集团“工业化标准化”思路指导下,重组的宜茶集团当务之急就是着力推进茶产品从“农业茶”向“工业茶”的转型变革。

工业化的基础是标准化。从种植到包装,每一处茶园、每一种品种、每一个环节,集团都编写了规范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文件。通过投入5431万元改造生产线,在稳定标准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产能。

集团还成立了独立的质量管理部,对全体制茶师实施周期性培训和监督,把质量管控从传统制茶依赖经验转为制度化、标准化、可复制的体系。

"最开始推进的很艰难,有些老师傅们不理解、不配合,是难免的。但这是茶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没得选。”萧氏茶叶的一位负责人坦言。

转型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稳定的品质和出货量让宜茶集团在茶原料供应上具备极强的竞争力,不仅为数个饮料行业头部企业定制绿茶原料,年采购量达数百吨,还与部分新式茶饮头部品牌达成了持续供应合作。

资料显示,“宜红工夫茶”品牌价值达到45.84亿元,位列“2024中国茶区域公用品牌TOP50”第25位。

汲明茶业智能化透明工厂

宜茶“出海”的关键一招

可预期的产能和稳定的品控让宜茶“出海”不再是梦。借助母公司安琪酵母在全球的销售网络,宜茶迅速完成了从“卖给出口商”到“自己做出口商”的角色转变,把自有品牌茶叶直销到了欧洲、中亚、俄罗斯和非洲。

数据对比颇为直观:2021年,湖北全省茶叶出口总量2.35万吨,占全国出口总量6%。如今仅宜昌茶年出口量6万余吨,约占全国茶叶出口总量的18%。

茶叶出口为什么在短时间走上新高度?关键一招在于“搞得懂海外市场”。

“每个国家甚至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饮茶口味都不一样。”杜维力说。相比传统茶企,安琪的销售渠道团队分布在全球,“从销售端直达研发端,我们能在最短时间、用最小代价掌握客户偏好‘一手资料’。”

集团研发中心专门建设了适用于不同地区的调配实验室,为了做到百分百还原,实验室里摆放着前方团队购自不同国家的银壶和铜壶,按照调研得来的当地配方,加入薄荷、糖、生姜等佐料,严格模拟当地饮茶方式。

“其实这样煮出来的味道中国人绝对喝不惯,但确实更符合海外客户的口味。”杜维力介绍,“用他们的壶加多少茶、多少糖,煮多长时间,研发中心都会写成SOP(标准操作程序),来保障产品制作口味的稳定。”

在出口"最后一公里"上,宜茶也在不断尝试本地化运营。比如在非洲请本地演员拍摄TVC、运营Facebook账号,联合当地网红宣传等,扩大品牌知名度。

这种对海外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让宜昌茶在国际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宜茶集团品牌部负责人李可可介绍,目前宜茶集团产品销往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实现收入9.67亿元,出口创汇近900万美元,营收规模进入行业第一梯队。

宜茶集团海外传播素材

从5块到500块:一个茶农的增收账

产品标准化、产业规模化,带来的不仅是企业的壮大,更是茶农实实在在的增收和整个产业链的升级。

大风口生态茶园负责人周芳红回忆说,7年前他返乡创业承包了200亩茶园,但由于缺乏专业管理,茶叶品质差、市场价格低,只能作为低端大宗茶产品出口。“那时候茶叶都按麻袋卖,一斤能卖5块钱就不错了!”

在宜茶集团的规范化指导下,茶农按照标准建设生态茶园,“现在一斤红茶鲜叶能卖到500块左右,”周芳红介绍说,目前他的自有茶园已经超过千亩。

茶农的经历,是宜昌茶产业实现蝶变的一个缩影。过去,由于品牌分散、标准不一,茶农种出的茶叶只能零散销售,价格被压得很低。如今,依托宜茶集团的统一品牌和出口渠道,茶叶有了稳定的销路和更好的价格。

在推进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同时,宜昌也在努力传承和创新茶文化。

在邓村三峡茶旅小镇,游客可以穿梭茶园体验采茶、制茶、点茶等丰富活动。依山而建的汲明茶文化庄园,一砖一瓦、一亭一廊,皆散发着浓郁的土家族风情。游客可以体验土家族特色茶俗"罐罐茶"——先在火炉上煨热罐子,再把茶叶烤香,然后围坐共饮。

汲明茶叶土家罐罐茶产品

从峡州到摩洛哥,从万里茶道到"一带一路",宜昌茶叶的出海之路,不仅是一片东方树叶的漂洋过海,更是中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带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这片茶香氤氲的土地上,新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

(作品系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行走长江记录中国”暑期实践成果,指导教师周呈思、杨辉)

责任编辑 刘益谦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