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用“智变”解锁发展“质变”

唱辽阔  2025-11-03 11:10:25
分享到:

日前,湖北省政府新闻办举办“湖北省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一组数据格外亮眼:今年1至9月产业规模超1100亿元,同比增长近30%,居中部前列,预计全年将突破1500亿元。湖北人工智能产业规模持续攀升,近五年复合增长率接近40%。

发布会提出,围绕“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全面布局,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几天前,湖北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7年,培育100亿级产业园5个,产业规模达到3500亿元”“基本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产业发展集聚区、融合应用样板区、全国数据要素市场中部枢纽,武汉市进入全国人工智能城市发展第一梯队。”

一个多月前,湖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忠林在全省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培训班暨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扩大)学习中讲话时指出:要抢抓数据驱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着力打造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高地,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提供有力支撑。这不仅是对时代命题的精准回应,更是湖北在人工智能时代“智变”突围的动员令——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迅猛之势不可阻挡,湖北必须以“智”提“质”、以“新”促“新”,用一场深刻的“智变”解锁高质量发展的“质变”密码。

一、时代之问:做选择题,更要做必答题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断,指明了人工智能的时代分量。

对湖北而言,这场技术革命既是机遇更是考验。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脱离人工智能这一时代背景,就会像一艘没有引擎的巨轮,在全球产业分工的浪潮中逐渐掉队;忽视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支点”就会失去撬动全局的力量。必须着力构建以科技创新为牵引、产业能级为基础、数字底座为支撑、场景应用为导向、生态优化为保障的人工智能发展体系。正如王忠林所言:数据是赋能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是塑造发展优势的战略资源。支点建设的宏伟蓝图中,经济总量要向9万亿元迈进,产业规模要冲击10万亿级,科技创新要建成全国高地——这些目标的实现,绝不能依赖传统发展路径。经济学界早有预判。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索洛曾提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主动拥抱人工智能,不仅是顺应潮流的选择,更是支点建设的必然要求——只有将人工智能作为推动产业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力量,湖北才能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抢占制高点,让“建成支点”的目标从蓝图变为现实。

二、硬核优势要成为握在手里的实力

人工智能是一场“拼基础、拼积累、拼生态”的长跑。在这条赛道上,湖北是有着深厚积淀的“种子选手”。且不说平台支撑作用持续巩固、人才集聚效应持续增强、成果涌现速度持续加快,也不论应用场景示范持续拓展、体制机制活力持续激发、创新生态服务持续优化,单看21位人工智能相关领域院士,每年培养人工智能专业人才超5000人,34所高校成立人工智能学院,81个创新平台遍布全省,15个重大算力平台提供支撑,9家企业跻身福布斯中国AI科技企业TOP50榜单并位列全国第四,“61020”全链条攻关产生的一大批原创性标志性成果,就足以显示出湖北数十年积累的科教家底与产业根基,这是推动“质变”的硬实力。

但既有优势不等于“永久产权”。优势锁在档案柜里就是废纸,挂在嘴边上就是空话,只有用在发展上才是实力。湖北曾在光纤通信、存储芯片等领域占据先机,但也曾因成果转化滞后错失部分市场机遇。如今的人工智能领域,同样面临“优势变劣势”的风险:长三角的算力集群正在扩容,珠三角的应用场景持续丰富,倘若湖北不能将科教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再好的家底也会逐渐褪色。

自信心与紧迫感在此形成辩证统一。湖北的优势足以支撑AI产业领跑中部,但全国竞争的态势容不得丝毫懈怠。王忠林指出:要充分发挥我省数据资源丰富、产业体系完备、枢纽地位突出、应用场景广阔、市场空间巨大的基础优势,抢抓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经济发展机遇。

放眼看去,唯有把院士资源转化为攻关力量,把高校成果转化为产业产品,把算力优势转化为应用效能,把科技创新理念转化为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才能让静态的优势变成动态的胜势,撑起荆楚人工智能的天空,从而加快打造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高地,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提供坚实支撑。

三、贯通七大领域的赋能革命

王忠林指出,要牢牢把握数据驱动人工智能发展的重点任务,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引领工程。湖北支点建设“七大战略”涵盖经济、科创、产业、枢纽、生态、文化、区域联动等关键领域,而人工智能正以“乘数效应”为每个领域注入新动能,进而推动战略实施从“量变”到“质变”。

AI让能级跨越战略提速。湖北在建已建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到8个,武汉超算中心的算力正在为全省4万多家工业企业提供服务,AI算法优化让供应链效率提升20%。这些变化直接为经济总量实现突破提供了智能支撑。

AI让科创引领战略升级。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引入60多个顶尖团队,正是科创引领战略“加速成果转化”的生动实践。到2027年实现“创新策源力显著提升”的目标,离不开AI对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落地全链条的赋能。

AI让产业倍增战略提质。打造面向全省的特色行业数据底座和时空信息智能服务平台,越来越多来自湖北的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实践,必将推动产业倍增战略落地见效,为2030年实现10万亿级工业规模筑牢根基。

AI让枢纽提能战略增效。湖北作为内陆开放高地,AI正让国际物流通道更畅通,“人工智能+综合交通”“城市治理领域+韧性城市”,进一步呼应了枢纽提能战略“打造开放枢纽辐射高地”的要求。

AI让美丽湖北战略精准。长江水质监测用上了AI视觉系统,在绿色低碳发展行动中,AI算法正在优化能源消耗结构。这让“长江干流水质稳定保持Ⅱ类”的目标有了更智能的保障。

AI让文化创新战略焕彩。文旅产业升级行动中,AI导览让黄鹤楼故事更动人,数字文创让曾侯乙编钟“活”起来,到2027年旅游综合收入要突破1.3万亿元,AI赋能将成为重要支撑。

AI让区域联动战略聚力。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联动中,AI将助力鄂湘赣技术成果的加速流动,从而实现“科创共兴”的智慧增长。

孤立的技术革命不是人工智能的标签。人工智能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为打破彼此孤立的技术而诞生的。推动支点建设各领域“化学反应”,人工智能如同催化剂。今年10月,全省首批发布106个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涵盖医疗、交通、工业制造、具身机器人等重点领域,形成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实践成果。这虽然亮眼,但还不够。有一天,我们看到了人工智能深度融入七大战略,就可以说从“物理叠加”到“化学融合”的质变发生了,这将让支点建设真正立得住、站得稳、走得远。

四、智变之道里的辩证法

王忠林强调:加快构建“以科技创新为牵引、产业能级为基础、数字底座为支撑、场景应用为导向、人才引育为保障”的人工智能发展体系。荆楚“智变”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一场涉及发展理念、模式路径的全面变革。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五对关键关系,方能行稳致远。

政府监管与市场活力的关系。当好“引导者”而非“指挥官”,这应该是人工智能背景下有为政府的选择,通过政策供给释放创新活力,尊重市场规律,让企业在场景应用、商业模式创新中唱主角。

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的关系。湖北既要抓住自主创新的“根”,突破高端芯片、基础算法等“卡脖子”环节,把核心技术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又要散开开放合作的“叶”,以全球视野融入创新网络,在开放中借力,在合作中共赢。

技术发展与安全治理的关系。湖北要在推动技术突破的同时,加快构建数据安全、算法伦理、应用规范等治理体系,让技术始终沿着“以人为本”的轨道前行。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中,不断抬升安全治理的标杆。

AI创新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人工智能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赋能实体经济上。湖北要推动AI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让“智改数转”成为传统产业的“升级密码”,让新兴产业在AI赋能下跑出“加速度”。

短期应用与长期创新的关系。既要聚焦当前需求,推动“人工智能+”在政务服务、城市治理、民生领域的快速落地;又要着眼长远,布局6G、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为未来的“智变”积蓄能量。

这五对关系,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其本质是“政府”与“市场”“发展”与“安全”“当下”与“未来”的辩证统一,只有深刻理解并妥善处理好这五对关系,才能在人工智能的发展浪潮中,畅通“活水”、厚植“沃土”,以优良环境滋养创新生态,实现从“智变”到“质变”的华丽转身。

五、从技术突破到发展理念的全面升级

面对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支点建设本身就考验着治理的智慧——如何让政策更精准?如何让服务更高效?如何让社会更包容?

王忠林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前沿知识学习,提高驾驭、引导、运用以数据驱动人工智能发展的本领。这要求我们既懂技术,更懂治理。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制度体系真正建立起来了,数据要素流动得就更顺畅;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完善了,“数字工匠”就会源源不断涌现;科普宣传持续加强了,全社会主动拥抱人工智能、学习人工智能、用好人工智能就会蔚然成风。

荆楚“智变”的“智”,不仅是技术革命的智慧,更是治理能力的智慧。正因为这种“智变”是发展理念和模式的全面升级,就需要我们更加坚定地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集成。只有人工智能与治理能力实现了深度融合,湖北才能解锁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的“质变”密码,这是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应有的景象,这更是湖北成为全球人工智能创新版图重要坐标必由的路径。

从“起势”走向“成势”,今天的湖北,人工智能发展正由引强、育优、扶小、孵新到推动形成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产业矩阵,由实验室的代码跃动到人形机器人的量产线,由大模型的智慧赋能到算力枢纽的全国领先,荆楚大地的每一次“智变”,都展现着湖北“智领中部”的昂扬之姿。

长江滚滚向东,时代浪潮向前。站在人工智能的风口,湖北当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自信心,书写“智变”引领“质变”的新篇章。

来 源:唱辽阔

总策划:岑 卓

总监制:何 伟

策 划:臧 志

监 制:吴博军

统 筹:谢珍、李昕

撰 稿:李 筠

编 辑:秦道冠、肖凌枫

责任编辑 骆璟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