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我是共产党员∣王文艮:一臂之力

长江云新闻  2025-11-03 11:39:08
分享到:

一只手臂能撑起什么?有人给了我们答案。他曾是一名军人,如今是一名乡村医生。从军旅到乡野,从青丝到白发,他以独臂擎起一盏明灯,照亮了乡村健康的黎明。他用行动践行入党誓言,用三十六载春秋写下初心答卷。他就是,随县厉山镇乡村医生、共产党员王文艮。

上世纪70年代,知青在东方村筑起九间砖瓦房,人称“九间屋”。退伍归来的王文艮,选择在这里扎根,将白衣与军绿,交织成他的人生底色。时光如河,流淌不息,而王文艮的脚步,从未停歇。

随县厉山镇东方村卫生室村医 王文艮:我今天是专程过来看您的。

在乡复原军人 甘清海:专门来关心我身体。

九旬在乡复员军人甘清海长住福利院,王文艮每周必至,老人遇到大病小疼,最先想起的就是王文艮。帕金森症,让甘老手抖得厉害,每次为他打针,相对于配药的繁琐,更难的是单手扎针的精准。

在乡复原军人 甘清海:(王医生)打电话就过来,主动关心你,没有他我早就(没了),他对党忠诚对人民关心。

随县厉山镇东方村卫生室村医 王文艮:(药)早上一颗晚上一颗,一定要按规定服用。

随县福利院工作人员 李永发:风风雨雨,雷厉风行,我们的好医生。

在王文艮的手机里,存着近1600个村民的电话。他是乡亲们口中“随叫随到的120”,更是托起健康希望的守护人。

随县厉山镇东方村卫生室村医 王文艮:我们从原来的基本的单一的治疗现在转向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我们特别要关注“一老一小”,特别是老年人。

八旬老兵甘清亮,历经五次手术,每一次,王文艮都贴身照料。

退役军人 甘清亮:晚上跟他打电话,晚上就赶过来了。(大年)三十还在给我们看病,我感动得流泪。

酷暑难耐,老人血压骤升。村中医疗条件有限,转诊,刻不容缓。

随县厉山镇东方村卫生室村医 王文艮:甘老,这是我们医院的车,医生来了。

血压未降,时间紧迫。送医,是当下最稳当的选择。

随县厉山镇东方村卫生室村医 王文艮:我作为一个普通的乡村医生,一个共产党人,献点爱心,这还是可以做到的。

随县厉山镇东方村卫生室村医 王文艮:这是我们重点(关注)人群,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精神障碍、老年人(健康档案)。

村卫生室里,整齐码放着村民的健康档案。从前,他左手书写、手工装订,如今电脑录入,他仍要一一核对,力保不漏一人。

随县厉山镇东方村卫生室村医 王文艮:他今年没有做全年体检是吧,9点多可以回来吧,我直接在医院里等你,把身份证带着。

村民的信任就是王文艮最大的动力,领着乡亲们穿梭于各科室之间,只为第一时间拿到体检报告。

湖北随县厉山镇东方村村民 何贵中:基本上每年他都通知我们去(体检),一般的小病早点就给你查出来了。

最忙时,他甚至自己花钱雇车拉村民体检。

随县厉山镇东方村卫生室村医 刘红梅:老人住了五天院 ,他(在医院里)守了五个晚,(亲)儿子都做不到这么好,但是他,王医生就做到了。

三十六载春秋,427份村民健康档案,年均出诊2800多次——数字无声,却是最铿锵的誓言。

随县厉山镇东方村卫生室村医 王文艮:为什么叫白衣天使,就像我们穿的白大褂一样,没有瑕疵医者仁心。

1995年春,在出诊途中,一场意外的车祸,给他的人生划下分界。

随县厉山镇东方村卫生室村医 王文艮:我当时以为是骨折了,医院一拍片子说没事,所以我也就没当回事。一直到1995年4月份开始胳膊疼得受不了,我才到医院里进一步的(检查),最后确诊这是个“成骨肉瘤”,恶性程度非常高。

为阻止病情恶化,他到随州接受了右臂切除手术。

随县厉山镇东方村卫生室村医 王文艮:回来之后(剩下)一个左臂,关键的一只右臂丢失了,(应该)怎么办?确实(没办法),(而且)我那个时候还有两个小孩,我刚刚31岁,1995年31岁。

王文艮战友 刘泽忠:刚开始我们有好多战友还不知道,因为得了病,家庭条件也不怎么样,负担也挺重,要不是这个信念支撑他,他早垮下去了。

苦难从未让他低头。他拿自己做实验,苦练单手注射、换药、骑行。他知道,仅剩的一只左手,不仅要撑起一家四口的生计,更要维护一名医者对全村百姓健康的承诺。

随县厉山镇东方村卫生室村医 王文艮:手术后的第一个病人,我记得打了一针肌肉注射,还打了一支静脉(输液),因为那个时候心里还是有一点点怕,一个手扎止血带,扎针非要精又要准(才行)。

乡亲的鼓励、家人的支持,让王文艮重新振作起来,回到了村医岗位。眼看儿女长大,厄运却再度降临。2016年,妻子突发脑溢血,倒在奔波途中。

随县厉山镇东方村卫生室村医 王文艮:她出事之后,别人给我打电话,那时候我正在出诊,我印象最深的,乡亲邻居用车子把我送到随县中医院,知道(爱人)有高血压,(我)那个时候光给病人治疗,我也没督促她,有时候她吃没吃药,她自己也忘记了,特别出了这件事之后,(儿女)有时候还在埋怨我,爸爸你只跟别人治疗,你连自己的老婆你都忘记了,你就这么马虎,说得我心里也真的也非常愧疚。

命运抛出两难选题:一边是不能自理的妻子,一边是求医心切的乡亲。

随县厉山镇东方村卫生室村医 刘红梅:出诊到处跑,每天还要照顾他的老婆,家里所有的活都是他自己干的。

随县厉山镇东方村卫生室村医 王文艮:比如有时候,早上起来刚刚准备跟妻子做早餐,病人来了打电话,遇到急诊怎么办,只有把(照顾)妻子放(一下),只有把病人处理好了,回来再帮她料理生活,病情就是命令,治疗就是我的责任。

2019年,央视赠送电动三轮车助其行医,无奈山路崎岖,车辆早早“退役”。随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得知情况后,主动上门送他一辆改装的电动车,助他再度启程。

随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思想政治与权益维护股股长 马振华:我们的油门都在(右边),他的在左边,他只有一个左手。

如今这辆车,成了他最忠实的伙伴。风雨无阻,翻山越岭,只为那句“随叫随到”的承诺。

随县厉山镇东方村卫生室村医 王文艮:所以那个时候我在心里一直默念,必须要身残志坚,我不光是一个医生,同时我也还是一名共产党员。

周末,难得的团聚时光,他下厨做菜,笑语盈门。饭菜简单却饱含温情。

一段现场:水烫不烫?烫不烫?现在不烫了。

然而,一通电话便打破了这短暂的温馨。

随县厉山镇东方村卫生室村医 王文艮:你说,有什么事……

王文艮女儿 王泉荃:从小到大,只要别人电话一打过来,不管是在吃饭还是在田地里干活,基本上都是立马丢下,然后就去看病。所以我们吃饭是从刚开始等,到后面的话基本上就不等了,中午吃饭的话 可能有的时候晚上才会回,对,因为你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回。

在儿女记忆里,父亲总是匆匆。可正是这个背影,让他们读懂了“村医”二字的分量——是一种接力,更是一种信仰。

王文艮女儿 王泉荃:爸爸对病人的细心,对病人比较认真负责,让我很受感动,我觉得医生这个职业还是很神圣的。

随县厉山镇东方村卫生室村医 王文艮:(儿子)高中毕业之后,我说你将来你学医,他说他(本来)不想当医生,知道医生这个职业非常辛苦,特别在基层。

其实在王文艮心中,需要子女传承的,不仅是医术,更是一颗一心为民的赤子之心。

王文艮儿子 王晶:刚开始还是有一点抵触的,因为感觉父亲从事这个行业太忙了,有时候家里都顾不上。选择回到了随州,回到我们家里,选择这条道路(村医)的话没有后悔。

王文艮儿子 王晶:一天三次,一次两袋。

随县厉山镇东方村卫生室村医 王文艮:我说小王,你的妹妹在大学里就入了党,两个儿女那个时候我都要教育他们,要知敬畏懂规矩明责任讲担当。

2016年。他荣获“随州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21年他荣登“中国好人榜”,荣誉背后,是半生坚守的回响。

随县厉山镇东方村卫生室村医 刘红梅:他每获得一次荣誉,他就更进了一步,他就更严格要求自己。

王文艮战友 刘泽忠:始终想到自己是个党员,就要有一个坚强的心(和)信念。

信仰如山,奉献如歌,心怀大爱,他以独臂之躯擎起整个村庄的健康脊梁。

王文艮女儿 王泉荃:我希望他脚步放慢一些,我希望他不要那么辛苦,身体保护好,爸爸是家里的顶梁柱。

三十余载除夕夜,手机24小时不关机;寒冬腊月,他依然顶风冒雪奔波在问诊路上。从左手抄写的一纸纸健康档案,到村民家墙上贴着的一条条服药提醒;从烈日当空挥汗如雨,到风雪交加冻得面红耳赤——他心中装的永远是村民,唯独没有自己。

随县厉山镇东方村卫生室村医 王文艮:特别是有时候刮风下雪,有时候来不及没保护好自己,就只能“红着脸”过年了。

山高路远,岁月为证,初心如炬。他用一生,写下“党员”二字——是奉献,是坚守,更是燃烧自己,点亮万家灯火。

随县厉山镇东方村卫生室村医 王文艮:人生确实需要信仰,社会也需要正能量。炎帝神农尝百草,他的奉献精神我们要继续传承,我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不管是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退伍不褪色、救死扶伤,为人民(服务)都是我的初心和使命。

(长江云新闻记者 牛寅 雷少军 王静波 周科屹 熊磊 陈昌 通讯员 陈浩)

责任编辑 吴松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