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第九届中国舆论学论坛在武汉召开 《构建人工智能时代舆论学知识体系武汉倡议》发布

长江云新闻  2025-11-01 23:57:39
分享到:

在人工智能技术浪潮席卷全球,深度重塑信息生产、传播与消费的背景下,舆论生成、演化与治理的底层逻辑正在发生根本转变。为深入探讨智能时代舆论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推动舆论学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九届中国舆论学论坛于2025年11月1日在武汉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新闻史学会舆论学专业委员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联合主办,汇聚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重庆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等四十余所高校、科研机构与学术期刊的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重塑舆论生态的前沿议题,展开深度对话和学术交流。

论坛开幕式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院长余秀才主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陈狮在致辞中对出席论坛的专家学者和媒体记者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指出,新闻传播学科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重点建设的特色学科之一。当前舆论格局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加强舆论前沿问题研究,对于提升新时代舆论治理能力、夯实理论根基具有重要意义。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吕辉强调,数智技术既带来风险亦蕴含机遇,学界应立足本土实践,构建兼具国际视野与中国特色的舆论学知识体系。

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隋岩表示,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新挑战,应推动舆论学知识体系在AI时代实现系统性重构。在技术赋能的同时,更要重视舆论伦理、数据安全与治理布局。

中国新闻史学会舆论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谢耘耕认为,我们既要敏锐捕捉技术赋能带来的新机遇,也要清醒审视其潜藏的风险与伦理困境;既要深入解构智能传播的复杂现象,更要致力于构建扎根中国实践、回应时代之问的舆论学自主知识体系。论坛为青年学者提供了精准指导与交流平台,助力学术成果回应时代命题。

主题发言环节的上半场由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瑛教授主持,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校长严功军教授担任评议嘉宾。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郭小安教授在发言中以《再论政治传播研究的学科边界》为题,深入探讨了政治传播研究的内涵延展与学科边界问题;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书记李卫东教授运用模型化与博弈分析方法,对重大突发事件中的舆论传播规律与演化机制进行了系统阐释;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倪万教授从“后喻文化”视角出发,探讨了不同代际群体在智能传播环境下的媒介认知差异与舆论互动逻辑,为理解当代舆论生态的结构性变迁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上海交通大学信息内容分析技术国家工程中心主任、特聘教授李建华从全球视野出发,系统梳理了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建设格局与技术竞争态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院长余秀才教授深入剖析了社交机器人在融入人类社会过程中所引发的隐私、情感操控及社会信任等一系列伦理挑战,并前瞻性地探讨了如何为这一前沿领域构建有效的治理框架,以划定人机和谐共处的合理边界。

主题发言环节的下半场由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吴锋主持,《新闻与传播研究》执行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朱鸿军进行评议。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陈虹系统阐述了战略叙事在国家形象塑造与国际舆论竞争中的作用机制,强调了传播策略、话语权建构与文化认同之间的内在关联;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王仕勇教授深入探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对网络舆情传播结构与内容生成逻辑的重塑机制,揭示了舆情构成要素在智能媒介环境下的动态演化特征;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葛明驷教授则分析了风险沟通过程中的情感表达规律与媒介化路径,提出了在复杂舆论场中实现理性引导与情感调适的治理思路。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长聘教授、信息内容分析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网络空间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潘理深入探讨如何运用前沿的大数据与认知计算技术,对复杂的网络传播行为进行深度洞察与量化分析,为构筑国家认知安全防线提供关键的学术支撑与技术解决方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瑛教授聚焦“人机共生”这一前沿视角,深入剖析舆论学在理论与实践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引领与会者共同思考如何构建适应智能时代需求的舆论学新范式;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人民在线)原总编辑单学刚系统剖析了在当前网络舆情愈发由公众情绪主导的新常态下,舆情的生成机理、传播规律,并针对性地提出科学的风险研判方法与应对策略,为相关部门与机构提供清晰的应对指南。

第九届中国舆论学论坛还设置了多个平行分论坛,与会专家围绕“技术赋能与舆论场域变迁”“智能传播的风险防控与文化安全”“舆论治理的理论建构与实践路径”三大主题展开深入研讨,系统描绘了智能传播时代舆论学研究的知识图景与未来方向。

10月31日,中国新闻史学会舆论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常务理事会第三次会议在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召开,来自全国四十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们围绕“构建人工智能时代舆论学知识体系”展开深入研讨。11月1日下午,作为本次论坛的重要成果,在第九届中国舆论学论坛闭幕式上,中国新闻史学会舆论学专业委员会正式发布《构建人工智能时代舆论学知识体系武汉倡议》。

《构建人工智能时代舆论学知识体系武汉倡议》提出,舆论学研究须从大众传播传统范式向AI时代“人机协同”新范式转型,核心是将舆论场重构为人类、算法与智能体共生的复杂生态系统,突破传统理论对非人类行动者界定模糊、动态数据捕捉薄弱等局限。转型依托两大支柱。一是理论方法革新,推动研究从定性描述转向数据驱动的“舆论计算”体系,实现精准感知舆论态势、动态推演演化路径、趋势预测临界点的能力跃升,并重构核心概念纳入算法偏见、智能体行为等新维度;二是价值引领与交叉融合,内嵌科技伦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知识体系全流程,打破学科壁垒,推动与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深度交叉,确保技术应用符合公共利益。最终,通过理论重构、复合型人才培养、科研基建升级及社会协同治理,构建兼具解释力与预测力的新理论框架,为培育健康理性韧性的未来舆论生态提供学术支撑,助力社会稳健前行并贡献中国智慧引领全球传播学范式转型。

《构建人工智能时代舆论学知识体系武汉倡议》的发布具有深远意义。它标志着中国舆论学界正主动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范式变革,致力于推动学科体系从理论根基到研究方法的系统性创新。这一倡议凝聚学术共同体共识,为破解算法偏见、信息茧房等新型舆论风险提供理论指引。其成果将直接助力提升社会算法素养与舆论治理能力,并在全球共同议题上展现中国学术的原创性与影响力,为构建可信任的数字舆论生态提供关键学术支撑。

(长江云新闻记者 龙科 通讯员 余沐芩)

责任编辑 陶多朵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