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五年,机遇在湖北丨从“九州通衢”到“全球枢纽” 开放湖北的进阶之路
地处“九州通衢”,湖北枢纽优势明显。手握开放先机,当前的湖北,面向“十五五”规划的新机遇,正以枢纽能级跃升为抓手,推动全球要素从“流动”向“集聚”转变、从“集聚”向“增值”突破。这份开放进阶的答卷,正从百姓餐桌的全球风味、空港临港的产业脉动中,逐步铺展成形,来看记者的观察。
“九省通衢”曾是湖北最鲜明的地理标签,承载着千年商道的繁华记忆。当下,这一传统优势正被赋予全新内涵——这次“十五五”规划建议中特别强调,“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卡点堵点”“推动贸易创新发展”。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湖北的“通衢”将不再局限于地理意义上的“四通八达”,而是向“九州通商、九州通融”跃升,全力打造全球高端要素配置的价值高地。
记者 杨旭珲:感受开放湖北,从一餐饭说起。
记者 杨旭珲:感觉很新鲜啊!
武汉湖锦酒楼执行董事 汪奕杉:必须的,今天早上刚刚到的。我们店有三十多年的时间了,之前是以本地的新鲜食材为主。但是现在你看,我们有挪威的三文鱼、印度的魔鬼辣椒、俄罗斯的雪蟹,都是我们空运过来的。真的是特别快,特别方便实惠。
一桌融合全球风味的餐食,背后是湖北的枢纽能级提升。“天河机场+花湖机场”让湖北的“空中丝绸之路”强势崛起,链接全球供应链。而这条“鲜货通道”的价值,远不止于满足消费需求。
记者 杨旭珲:就在距离花湖机场仅一街之隔的地方,我身边东航物流华中生鲜港正在建设,年底将建成一座年产约2万吨的三文鱼加工厂,规模水平对标全球标杆。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石智雷:花湖国际机场已经实现了对全球主要的经济体可以隔日抵达,这种高效的时效性,就会吸引很多这种高端制造、冷链、跨境电商以及航空、金融等产业集聚。这些集聚又有利于推动湖北直接嵌入到全球价值链,尤其是高端价值链的分工。
每天万吨货物吞吐之间,225个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在周边扎根,与53座国内城市、169个国家的产业共振,让湖北得以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如果说花湖机场打开了湖北“空中链接全球”的窗口,那么长江之畔的武汉阳逻港,则见证着湖北“以枢纽掌控资源”的进阶。
记者 杨旭珲:我身旁这艘货轮刚刚从印尼抵达,载着的是格林美在印尼园区生产的近5000吨镍中间品。镍是新能源动力电池的稀缺核心原料之一,也是眼下全球争夺的重要资源。而这条不中转不换船的直航航线,正是湖北为格林美量身打造的“快速镍通道”。
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许开华:这些年全球的关键矿产资源竞争,可以说达到白热化的程度。它就是各个国家竞争的焦点,关键资源中国也比较贫乏,中国镍的储量只有世界的3%,我们用量是世界的50%以上。作为领军企业,面向国家的重大战略,从世界行业的发展与挑战去找机遇。
畅通的供应链条,给了企业海外建厂、全球闯关的底气。每年,印尼园区可产出15万吨镍资源,满足500万辆新能源汽车需求。湖北,这片曾经只能“被动接收原料”的内陆地区,成为“主动掌控资源”的产业高地,在全球资源竞争中抢占话语权。从“空中鲜货链”到 “海上资源线”,全球要素在这里高效配置,让创新成果在这里加速转化。当“九州通衢”的传统优势与“十五五”的高水平开放新要求同频共振,湖北正以更主动的姿态,向“全球要素聚集的价值高点”发起冲刺。
湖北省经济学会会长、教授 邹德文:“流量”是基础,“留量”是本事。而将“留量”升华为“价值”,才是最终的竞争力。湖北正奋力将九州通衢的交通优势,转化为高端要素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发展胜势。
(长江云新闻记者 杨旭珲 罗浩洋)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