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联合国代表团鄂州“问粮记”:16国代表为何聚焦这座中国粮仓?

鄂州融媒  2025-11-01 18:15:45
分享到:

从收获到餐桌,如何守护好每一粒珍贵的粮食?

10月28日,鄂州市粮油储备有限公司的粮仓前,迎来了一批特殊的“检阅官”。由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组织,来自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南非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位代表,带着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深切关注,将目光投向了这里。

这场国际调研为何会选择鄂州?答案,就藏在一粒稻米从“惊险一跃”到“安然入眠”的神奇旅程里——从产后服务升级到智慧仓储落地,再到产业链协同发力,离不开政策引导、项目扶持与资源统筹,为粮食产后服务的全链条实践筑牢了坚实支撑。

粮食产后服务中心

“潮粮”的“五星级SPA”

众所周知,秋收时节,气候多变,含水量高达28%的稻谷如果不能在24小时内及时处理,就可能因发热发霉变质,以致农民辛勤劳作的成果大打折扣。在鄂州市粮油储备有限公司的产后服务中心,我们看到了“潮粮”的救星。这里就像一个为粮食开设的“五星级SPA中心”:

· “深层洁净”:大型清理筛、去石机为粮食“洗尘去杂”,杂质去除率高达98%以上。

· “智能桑拿”:多塔式智能烘干机组,使用生物质颗粒作为绿色能源,以不超过45℃的柔和温度,为粮食进行“精准桑拿”,将水分从28%安全降至14%,均匀度误差不超过0.5%。相比传统柴油烘干,成本下降15%,碳排放降低40%。

· “安睡套房”:经过“SPA”的粮食,可入住“分仓分类”的准低温仓,配备粮情监测系统,享受“虫害发生率为0”的安眠环境。

这套“五代”服务(代清理、代烘干、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下来,能为农户降低产后损失4—6个百分点。2024年,该中心处理粮食6000吨,相当于帮农民挽回了近300吨粮食的损失,助农户均增收1300元。

精准高效的过程,让国际代表们连连称赞。

智慧粮库

“大国粮仓”的“超强大脑”

如果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是“急诊室”,那么现代化的粮仓就是让粮食“延年益寿”的“康养中心”。在吴都库区,代表们看到了“智慧粮库”的真实模样:准低温仓覆盖率100%,仓内遍布传感器,温度、湿度、虫害情况实时上传至省级监管平台。

更让人称奇的是这里的“绿色黑科技”:

· 会呼吸的仓库:公司应用气调储粮技术,通过改变仓内气体成分,让害虫无法生存,实现绿色无药杀虫。

· 樟树枝的妙用:一项获得国家专利的“土办法”——将本地樟树枝叶粉碎成天然驱虫剂,铺在粮堆上,就让害虫“退避三舍”。这项就地取材的民间智慧,让国际友人们感受到东方农耕文明的独特匠心。

通过这些技术组合拳,鄂州粮储公司实现了安全储粮率100%的硬核成绩。

产业链协同

“隐形冠军”的“降耗魔法”

稻谷加工成大米后,产生的稻壳怎么办?

作为湖北省民营龙头企业,湖北华苑粮油有限公司向各国代表展示了另一种“魔法”。

华苑粮油打造了一条神奇的循环链:他们用一条年产5万吨的生物质颗粒生产线,将稻壳变成烘干机的清洁燃料。这不仅解决了废弃物问题,还降低了能源成本,实现“吃干榨尽”的绿色循环。同时通过“订单农业”和“五代”服务,与农户紧密捆绑,每年代农处理粮食6万吨以上。还创新“包仓合作”模式,灵活利用社会仓容,确保粮食“颗粒归仓”。

一家国企,一家民企,路径不同,却共同绘就了鄂州从“丰收在望”到“丰收到手”的减损增效全景图。这正是WFP代表团感兴趣的“中国经验”核心——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实践、农民受益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减损

是一场关乎未来的全球对话

当来自非洲的朋友们触摸着干燥饱满的谷粒,观察着智能粮仓的大屏幕时,这已不仅是一次调研,更是一场关于如何为世界“攒下”更多粮食的深刻对话。

鄂州的实践告诉我们,节粮减损并非高深莫测,它就藏在一次高效的烘干、一间智能的仓房、一项创新的合作里。它需要科技的“硬支撑”,也需要模式的“巧心思”。守护每一粒粮食,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未来。这块被精心耕种的“无形良田”,正承载着端牢中国饭碗的底气,也愿意为全球粮食安全贡献更多的“湖北智慧”与“鄂州方案”。

责任编辑 王佳薇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