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为翼,传红色之声!这场跨辈音乐团课“红”动全场
青春赋能,红歌传情,10月31日上午,武汉工程大学百“化”林红歌创作实践团队员们走进佛祖岭大舒社区,为小金星幼儿园大三班的小朋友带来了一场“红”动全场的音乐思政课。趣味横生的红色故事娓娓道来,激昂嘹亮的红歌旋律婉转传唱,灵动鲜活的手势舞轮番上演——拉开了一场“童声传情,银发暖心” 的跨辈文化互动帷幕。

“小朋友们,谁能回答这首歌的名字呀?”活动伊始,一场“听音识曲”互动游戏瞬间点燃现场气氛,当经典旋律响起,孩子们或带着好奇的目光哼唱着,或自信地争先举手抢答:“是《红星歌》!”。在这轻松欢快的互动中实践团成员快速拉近了与孩子们的距离,更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们感受红色音乐魅力,悄然点燃了他们对红色文化的浓厚兴趣。

在随后的经典红歌《南泥湾》教唱环节,队员万佳丽率先进行清亮婉转的领唱,熟悉的红色旋律在教室内缓缓流淌。她边唱边耐心指导,带着孩子们逐字逐句跟读学唱,遇到节奏难点便放慢速度反复示范;待孩子们逐渐找到感觉后,又带领大家拍手打节拍,用轻快的节奏辅助记忆。从起初略带生疏的哼唱,到后来越来越整齐的合唱,原本陌生的旋律在一次次趣味互动中变得朗朗上口。现场孩子们的热情被彻底点燃,不少孩子高高举起小手踊跃上台展示,用稚嫩却真挚的歌声演绎着这首经典曲目,台下的小伙伴们认真聆听、轻声附和,教室里满是欢声笑语,红色基因也随着悠扬的旋律慢慢浸润心田。



为了让这股红色情感变得可感可触,队员江奕桥带着《生生不息》手势舞温情登场。“双手向上托举,就像托起希望;手指交叠时,要带着温柔的力量。” 她一边舒展双臂示范标准动作,一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解读每个手势背后的深意,眼神里满是耐心与期许。孩子们睁着圆溜溜的稚嫩眼眸,紧紧追随着江奕桥的动作,小脸上写满专注,跟着抬手、交叠、展开、舒展,尽管动作略显生疏笨拙,却学得有模有样、一丝不苟。教室里,一张张认真又可爱的笑脸格外动人,整齐划一的肢体动作与轻柔的背景音乐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充满朝气的画面。

授课渐入尾声,空气中依旧洋溢着孩子们未减的热情。在实践团队员的陪伴下,孩子们怀着雀跃的心情走进老年活动中心,“爷爷奶奶好!我们来给您唱新学的红歌啦!”清脆又响亮的问候声穿透活动中心,瞬间为这里注入了蓬勃活力。熟悉的《南泥湾》旋律缓缓流淌,孩子们稚嫩纯粹的歌声萦绕耳畔,老人们脸上纷纷绽开慈祥和蔼的笑容,有的轻轻跟着哼唱、打着节拍,有的眼中闪着欣慰的光彩,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不知不觉间,越来越多的老人加入合唱,稚嫩的童声与饱含岁月沉淀的沧桑嗓音交织相融,奏响了一曲跨越代际、温暖人心的动人乐章。


“用年轻人的方式,让红色文化活起来、传下去”,这是百“化”林红歌创作实践团一直坚守的理念。从原创红歌改编到互动游戏设计,从课堂教学到社区实践,队员们以青春之力探索红色文化传播的新路径,让红色基因在创新表达中焕发时代光彩。此次社区之行,队员们以青春为笔、以真情为墨,搭建起的不仅是连接老少的 “代际桥梁”,更是红色精神代代相传的“精神纽带”——它让老一辈的红色记忆在歌声中苏醒、在陪伴中延续,让新一代的理想信念在体验中扎根、在传承中生长,真正实现了红色血脉在代际传递中的“生生不息”。未来,实践团将始终秉持团队的初心,继续深耕红色文化传播之路,以更鲜活的形式、更温暖的姿态走进更多社区、链接更多群体,让青春力量与红色基因深度交融,让红色文化在代代相传中愈发厚重鲜活,为社区治理注入温情动能,为文化传承书写青春答卷,让红色精神成为滋养时代新人成长的不竭源泉,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奏响跨越代际、永续传承的动人乐章!


(长江云新闻 通讯员 江奕桥 朱宇航 严文静)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