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尖刀”工程:手握金刚钻 敢揽瓷器活 | 破局“缺芯之痛” 湖北高端光芯片实现自主可控
光电子芯片是信息传输的核心引擎。面对国际技术壁垒,湖北科研团队十二年磨一剑,在高端光芯片领域实现关键突破,成功研发出性能国际领先的硅光芯片,为我国数字基建筑牢“光芯”底座。
在光谷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的实验室里,研发人员正在对一枚指甲盖大小的芯片进行测试。这是国产首款1.6Tb/s硅光互连芯片,发布时的单通道速率、单片容量等性能均国际领先。
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硅光技术部经理 陈代高:它可以实现多个服务器,或者多个集群之间的高速数据互联。就好比之前的一个高速公路,它的运力是双向4车道,现在通过我们的努力把它变成了双向8车道。
然而,这条从“追赶”到“并跑”的芯片之路走得并不轻松。长期以来,国内万亿级的光通信产业,被“缺芯”卡了脖子。面对困境,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选择了最艰难却最坚定的路——自主研发。12年里,他们一边扎进实验室,反复优化芯片设计、迭代产品性能,全面推进国产化替代;一边联合国内的晶圆厂、测试仪表厂、光模块企业,协同攻关行业共性难题。就这样,从硅光芯片设计仿真到模块化集成,一条完整的国产化产业链,慢慢搭建了起来。
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总经理 肖希:我们要做自主可控的硅光芯片,一定要跨过壁垒,形成自主的知识产权,跟我们的产业链的合作单位,从产品开发到自动测试和生产制造装备,是同步进行的,现在我们可能一个季度就可以迭代多次。
如今,这颗突破封锁的硅光芯片已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被烽火通信、光迅科技等企业采用,形成了湖北自研、自产、自用的完整产业闭环。同时,产品已向国内头部互联网企业正式送样,订单突破30000只。更让人期待的是,肖希团队研发的新一代2Tb/s硅光互连芯片已经通过最终测试,未来将实现微电子、光电子芯片一体化集成,让数据传输速度再上一个新台阶。
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总经理 肖希:我们科研工作者既要有“板凳坐得10年冷”的耐心和恒心,也要有时不我待的一种决心,尤其是在“尖刀”工程项目的支持之下,要更快去破解我们产业的短板问题,去带动更多新产品的突破。
(长江云新闻记者 曹文超 郑杰 苏潇)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