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写中国“人”——展望“十五五”系列评论之①
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落下帷幕。
大会为“十五五”时期中国的发展锚定了航向。
当我们打开四中全会公报,5017字的公报,28次提到“人”。
“人”是贯穿始终的核心词——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的目标设定,到“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坚守,字里行间满是对“人”的重视与关怀。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
全会明确“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这并非抽象的政治话语,而是贯穿在每一项政策设计中的逻辑主轴。
从“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到“十五五”时期“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的目标设定,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的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将“人的感受”作为评价发展成效的最重要标尺。
这份“人民至上”,体现在对“急难愁盼”的精准回应中。一句“确保受灾群众温暖过冬”更是让公报充满了民生温度。
公报提出“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到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到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每一项部署都直指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
当就业优先政策为年轻人托起“稳稳的幸福”,当收入分配改革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当优质教育资源向基层延伸、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密,“人民至上”被具象为三餐四季,灯火人间。
“人民至上”更体现在对“共同富裕”的执着追求中。全会将“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作为“十五五”时期的重要目标,既承认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又展现出“不让一个人掉队” 的决心。
中国的发展从来不是“少数人的盛宴”,而是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的“大合唱”。正如汉字的“人”,一撇一捺,互相支撑、彼此依存。这样“大写”的中国“人”,谁能不爱?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如果说“人民至上”是发展的价值坐标,那么“人才辈出”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动力源泉。
四中全会公报提出“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而强国最重要的动力之源,正是人——他们是在实验室里攻坚克难的科研工作者,是在生产线上精益求精的工程师,是在田野间耕耘希望的农业专家……他们,也是“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湖北出台的《战略人才力量“十百千万”行动方案》明确提出,用3至5年时间,培养引进10名战略科学家、100名科技领军人才、1000名卓越工程师、10000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方案部署了“战略科学家引领、科技领军人才登峰、卓越工程师壮大、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腾飞”四大行动。
更可贵的是,湖北的人才政策不仅有“数量目标”,更有“温度设计”。对顶尖人才“一人一策”引进、顶格支持,赋予人才人财物使用权、技术路线决定权;对具有潜质的高端人才提供稳定经费支持,安排专人协调服务;举办“长江人才日”、搭建海外“人才飞地”,让人才在荆楚大地既能“干事创业”,又能“安心安家”。这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的人才观,正是中国吸引全球人才的秘诀。
湖北的实践,是中国“人才战略”的微观样本。当一个地方能让人才“各展其能、各尽其才”,当一个国家能为人才搭建“梦想成真”的舞台,这样的中国,谁能不爱?

“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更重视“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四中全会公报提出“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目标,让“人”的发展既有“物质丰裕”的厚度,又有“精神富足”的高度。
这种“全面发展”,体现在文化自信的彰显中。
公报提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从故宫博物院的“数字故宫”让文物“活起来”,到《觉醒年代》《沉默的荣耀》等主旋律作品引发全民共鸣;从乡村振兴中“村BA”“村超”展现的乡土活力,到“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传递的传统美学,中国正在用文化的力量滋养人的精神世界,让每个人在文化认同中找到归属感、自豪感。
当年轻人穿上汉服逛博物馆,当老年人用短视频记录美好生活,当每个中国人都能从中华文明中汲取力量,这样的精神富足,谁能不爱?
这种“全面发展”,更体现在生态美好的守护中。公报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在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中国人的生活日常。中国的发展不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是让每个人都能呼吸新鲜空气、喝上干净水、享受优美环境。
当孩子们在蓝天下奔跑,当老人们在公园里散步,当“美丽中国”从蓝图变为现实,这样的生态福祉,谁能不爱?
人心所向即征程。
站在“十五五”的新起点,当我们展望中国的发展,看到的是“人民至上”的初心不改,是“人才为本”的动力澎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美好图景,是“接续奋斗”的精神传承。
从湖北“十百千万”人才行动中脱颖而出的科技英才,到全国范围内为美好生活奋斗的普通百姓;从共同富裕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到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物质与精神共富”的追求——中国的“人”,是发展的中心,是创新的主体,是文明的载体,更是前行的动力。
这样大写的中国“人”,谁能不爱?
这样大步向前的中国,谁能不期待?

总策划:岑 卓
总监制:何 伟
策 划:臧 志
监 制:洪 燕
统 筹:徐 瑗 康耀方
撰 稿:邓国辉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