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武穴车坊村:“后进生”何以逆袭为“乡村振兴示范村”?
在武穴市余川镇的“多彩旅游路”版图上,车坊村曾是一个尴尬的存在——一边是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的芦河村,一边是人居环境整洁舒适的大坝村,车坊村却因基础设施落后、环境脏乱而相形见绌。2021 年底,新任村党支部书记彭易胜履职后,带领全体村民以“逐个垸场攻坚、逐项问题整治”的韧劲与决心,开启了逆袭之路。三年后的今天,车坊村不仅跻身“全市乡村振兴示范村”,更以“文化为魂、产业为翼”,实现了从“后进生”到“样板生”的华丽转身。

清晨的车坊村,是一片忙碌的景象。记者见到村党支部书记彭易胜时,他正沿着罗白墩湾的青石板路巡查,不时地与正在打扫庭院的村民打招呼。临近国庆假期,这个曾经“脏乱差”的村庄,正以“景区”的模样准备迎接八方游客。1.5公里道路黑化、2公里污水管网建设、3口堰塘生态修复…… 一组组扎实的数据,勾勒出车坊村从 “环境洼地” 到 “风景线” 的蜕变轨迹。“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我们实现了全村区域、全类问题的‘全覆盖’治理。” 谈及村庄变化,彭易胜的语气中满是自豪。车坊村的逆袭,始于2021 年底。彼时,该村仍是余川镇美丽乡村建设中的 “后进者”,村民间流传着“左边是花园,右边是公园,中间是菜园”的调侃,生动反映出村庄的落后面貌——旱厕随意搭建、生活污水横流、房前屋后杂物堆积,村民对改造既充满期待,又夹杂着“能否落地”“会不会白费功夫”的疑虑。面对这一局面,刚上任的彭易胜明确:改变必须从最突出的“痛点” 突破。他将全村环境最恶劣的罗白墩湾列为首个整治试点:该湾 48 户村民中,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旱厕、牛栏,污水沿街漫流,雨天道路泥泞难行,是公认的“老大难”区域。

“如今我们看到的罗白墩湾,在 2022 年改造前,其脏乱程度在全镇都十分少见。”彭易胜回忆道,“当时我们定下‘先啃硬骨头’的思路,一方面组织村民前往先进村落考察学习,帮助大家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另一方面充分发动群众参与,让村民从‘要我改’的被动接受,转变为‘我要建’的主动参与。”在改造过程中,车坊村并未照搬现成模板,而是在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的基础上,深度结合本村文化底蕴与自然禀赋,充分吸纳村民智慧开展个性化设计。作为村庄建设的“总设计师”,彭易胜同时承担起 “质量监督员” 的角色,“垸场改造所用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我都逐一检查、严格把关,确保工程质量经得起时间检验。” 正是这种 “务实攻坚 + 精准巧干” 的工作方式,让罗白墩湾在短短三个月内实现脱胎换骨。村民汪鹅荣感慨道:“当初改造方案一出来,大家都举双手赞成。以前我家门前全是杂树,牛栏、旱厕就在旁边,又脏又臭;现在赶上党的好政策,环境彻底变好了,住着比城里还舒心!”如今漫步罗白墩湾的青石板路上,彭易胜的脚步格外轻快。这个曾经的“整治难点”,已成为展示车坊村形象的“窗口阵地”。罗白墩湾的改造成功,为其他村民吃下 “定心丸”,各村垸的整治工作随之有序推进。

与此同时,车坊村开始深挖历史底蕴,将“千年驿站”文化作为村庄发展的精神内核。 在罗白墩湾青石板路的尽头,一架木质独轮车静静陈列在巷口,车身上“千年驿站”四个大字格外醒目。“车坊村的根与魂,就藏在这份驿站文化里。”彭易胜说。据考证,车坊村曾是古代南北交通要道上的重要节点,凭借独轮车制作与修理产业形成独特的商贸业态。借着村垸改造的契机,该村不仅对古驿站遗址进行保护性修复,还在 “红星之家” 打造了驿站文化展厅——通过陈列老农具、独轮车零件等历史物件,绘制村庄人文地图,让游客一走进来就能读懂车坊村的历史脉络与文化故事。“我们在改造之初就确立了‘一湾一景、一湾一特色、一湾一阵地’的理念。” 彭易胜补充道,“除了驿站文化展厅,村里还建有红色纪念馆、文化广场等阵地,让每个垸场既有独特景观,又有文化内涵与活动空间。”环境之变,催生了业态之兴,最终落到民生之福上。曾经“脏乱差”不愿回,如今“像风景区”抢着归。翟菊枚夫妇的民宿,就是环境改善后催生的新业态代表。走进民宿,翟菊枚正忙着整理刚换的床单,手机不时弹出美团的咨询消息。

“这几年村里变化太大了,简直是翻天覆地。我刚好退休,就想着回村开家民宿。现在路修好了,花也种满了,游客越来越多,生意一年比一年好。” 翟菊枚笑着说。据了解,这家由自家两层住房改造的民宿,共有 9 间客房,可同时接待 20 名游客,自开业两年多来,已成为周边游客体验乡村生活的热门选择。产业的蓬勃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长久基石。除了发展乡村旅游,车坊村还依托3000 亩耕地资源,探索特色农业发展路径。长期以来,车坊村坚持“佛手山药 + 水稻”轮作模式,既有效保持土壤肥力,又保障了粮食与经济作物的稳定收成。而在田垄旁新垦的山坡上,一株株安吉白茶苗正沐浴着秋日阳光茁壮成长,成为村里产业发展的“新希望”。“我们充分利用村里的撂荒地和低丘林地,通过土地整理提升利用率,随后引进安吉白茶品种进行规模化种植。” 车坊村村委会委员袁凡介绍,“目前全村白茶种植面积已达 350 多亩,直接带动 50 多名村民就近就业,正常情况下,每位务工村民年均收入可达 1 万余元,既盘活了闲置资源,又增加了村民收入。”

下一步,车坊村将建设白茶加工厂,同时开发白茶采摘体验项目,让游客不仅能欣赏乡村美景、感受驿站文化,还能亲手参与采茶、制茶过程,打造“可看、可玩、可体验、可消费”的全链条乡村旅游业态。车坊村的逆袭,不是偶然:它靠的是村“两委”的实干,离不开全体村民的参与;它没有照搬“模板”,而是扎根本土,把千年驿站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变成“特色 IP”,把生态优势变成产业优势。如今的车坊村,已是武穴市乡村振兴的“样板村”。但彭易胜和村民们没有停下脚步:白茶加工厂即将开工,旅游路即将贯通,会元文化产业园正在规划……
(来源 垄上行 记者 方楚楚 通讯员 魏坦雄 耿文辉 编辑 娄嘉欣 编审 朱兵 监制 杨斌)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