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追光人—湖北地质在行动
在荆楚大地的崇山峻岭与实验室中,有一群不懈探索的“寻宝人”。他们将青春与智慧奉献给地质事业,或深入险境寻觅矿藏,或借助科技洞察秋毫,或走向世界展示中国标准,共同书写着新时代地质报国的篇章。
蔡恒安:破译深山“寻宝密码”
在黄石大冶市金湖街道的下四房矿区,湖北省地质局第一地质大队副总工程师蔡恒安正专注地检查着刚从地下取出的岩芯。这些冰冷的岩石在他眼中,是解读地下宝藏的关键“信使”。
“首先要找到岩体里面有这种蚀变的岩芯,再把这种大理岩的残留体和这种岩体圈出来,找矿的位置就缩小了。”蔡恒安介绍道。这套成熟的找矿方法,是他用十年时间、行程近三十万公里锤炼出的成果,足迹从甘肃戈壁延伸到湖北深山。凭借不懈努力,他牵头建立了新的成矿模式,成功助力湖北发现首个大型钨矿。
目前,他将目光投向更深处。“现阶段鄂东南地区的地质找矿重心已经转向了深部找矿,核心任务是形成2000米的深度勘探能力,同时储备3000米的技术,主动啃下深度找矿这块‘硬骨头’。”蔡恒安说。
张焱林:追踪鄂西“页岩气”
对于湖北省地质局矿产地质方向首席专家张焱林而言,鄂西山区是他的第二个家。十余年来,作为页岩气调查的带头人,他追踪着来自地下的“天然气”信号,致力于摸清湖北地下能源的“家底”。
在湖北页岩气勘查刚刚起步时,他便勇担使命,扎根野外一线。他带领团队部署实施了35口页岩气井,首次明确了全省6套页岩气赋存层系。通过深入鄂西山区一线,团队优选并实施了湖北省首口针对二叠系的大口径页岩气调查井——鄂恩页2井,钻获近40米高含气量页岩气层。经区域预测,恩施北部地区页岩气地质资源量近4000亿立方米,这为建设湖北省年产能10亿立方米的资源基地提供了有力支撑。
冷帅:AI赋能“智慧找矿”
在湖北省地质调查院,31岁的博士冷帅正带领团队,将大数据与AI技术深度融合,为传统地质找矿工作装上“智慧大脑”。
他的战场不仅在野外山川,更在计算机的海量数据中。历经两年研发,由他参与推动的“鄂找矿”AI找矿平台已上线试运行。该系统汇聚了全省3.3万份地质资料、7200组图文数据,基于智能矿产预测模型,通过对多源地质数据的深度挖掘与智能分析,能更精准地锁定找矿靶区。
“目前已经在支撑全省大概10个地质找矿项目,旨在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降低勘查成本。”冷帅表示。在AI赋能下,一线地质工作者正从传统的“数据矿工”转型为“战略分析师”。“通过这种地质数据分析处理系统,我们希望把每一位地质员都变成一个战略指挥家,能够更好地为找矿工作发光发热。”
张秦锋:中国地质技术走向世界
青年地质工作者张秦锋则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舞台。作为湖北省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的工程师,32岁的他每天与各种岩石、矿物样品打交道,运用多种分析技术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关键数据支撑。
“我们几乎可以分析地壳中含有的所有元素,目的主要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准确测出经济元素的含量,从而辅助下游矿产品的开发。”张秦锋介绍。
凭借过硬的专业能力,他参与了重大国际地球化学合作项目的境外样品分析测试任务。面对极高标准和全英文工作环境,他勇挑重担,负责编制中英双语培训材料,并圆满完成了国际技术人员培训任务,赢得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
“国内的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张秦锋说,“我们很有幸借助‘一带一路’的契机走出国门,一方面能够将我们的中国技术标准输出,另一方面也可以展现中国地质实验测试人的技术水平。”
(长江云新闻记者 陈芯蔚 沈欣 大冶台 实习生 杨昊 通讯员 许铮 石先滨 周媛 谢晓洪)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