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公安:讲好制种故事 绘就发展新篇
金秋时节,荆州市公安县章田寺乡的制种稻颗粒饱满,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口粮稻已全面完成收割与烘干,田野间弥漫着丰收的喜悦。章田寺乡也交出了一份“制种”和“口粮”双丰收的亮眼答卷。
作为湖北省唯一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近年来,该乡紧扣“以人为本、文化惠民”核心理念,深度挖掘制种文化独特价值,推动制种文化与乡村文明建设深度融合,让一粒种子的故事浸润章田大地,为全乡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文化动能。

开设垄上学堂 厚植文化根基
1975年2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赠送给当地数十粒三系杂交水稻亲本种子,成为当地开展杂交水稻育种的“火种”。
五十载栉风沐雨,从最初的零星试种到如今的国家级杂交制种基地,从单一品种培育到全产业链发展,“种子”已成为章田寺乡最鲜明的文化符号与精神标识。
为让宝贵的制种遗产代代相传,章田寺乡创新打造垄上学堂文化品牌。在这里,制种文化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鲜活的实践与体验。
垄上学堂定期开展“我心中的家乡”主题绘画活动,以“种子的一生”“金色稻田”“家乡制种场景”等为创作主题,引导青少年用五彩画笔描绘家乡的制种风光,在心中种下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种子。
垄上学堂开设制种知识专题课,邀请乡农业服务中心资深技术员、退休制种专家担任讲师。他们结合章田寺乡制种实践案例,为青年干部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并带着青年干部走进制种基地,了解一粒种子背后的艰辛与不易。
作为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服务种农、提升制种效益是垄上学堂的核心使命。该乡依托垄上学堂平台,建立“专家+技术员+种农”的技术服务体系,定期邀请湖北省农业科学院、长江大学的水稻专家,以及乡内的“土专家”“田秀才”走进田间地头,为种农开展精准技术指导。

建设主题展馆 打造文化地标
走进该乡的“饭碗,一粒种子的故事”主题展馆,生动的浮雕场景、详细的展板内容,无不诉说着制种人曾经的艰辛与付出。
展馆展陈内容以种子为核心线索,分为良农播嘉谷、稻香满丰年、长策定粮安三个篇章,通过实物展品、历史照片、场景复原、多媒体互动等形式,全方位展现章田寺乡制种事业的发展历程、制种文化的精神内涵,以及公安县在保障粮食安全、推进乡村振兴中的实践成果。
作为双苗研学基地,展馆自2023年开放以来,已接待全县中小学生、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代表等参观学习2000余人次。通过现场观摩、实践体验和互动交流,孩子们不仅学习了制种知识,更深刻理解了“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的重要内涵。如今,展馆已成为章田寺乡的“制种名片”,不仅是展示制种文化的窗口,更是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组建志愿服务队 激发文化活力
该乡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组建稻香章田志愿服务队伍,让制种文化真正融入群众日常生活。
志愿服务队伍常态化开展制种文化宣传、节日民俗展演和文体娱乐活动,让群众在欢声笑语中接受文化熏陶,截至目前,已开展“送戏、送文化下乡”演出10余场,覆盖全乡17个村(社区)。
依托垄上学堂平台,稻香章田志愿服务队还开展了多元化便民服务活动,组织专业技术员为村民讲解种植养殖技术、病虫害防治方法,解读农业补贴、医保社保等惠民政策;开展文明家庭、美丽庭院评选活动,组织志愿者进村入组宣传环境卫生、移风易俗等知识,引导村民养成文明习惯;与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让群众感受到文化带来的温暖。
通讯员:盛润轩
编辑:张倩
一审:唐杰
二审:王桃芳
三审:江敏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