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冬还是暖冬?国家气候中心的回应来了!
近期,湖北全域迎来大范围“跳水”式降温,多地气温直降8~12℃。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高级工程师李多解释,10月21日至30日,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1℃至3℃,其中,内蒙古中部、华北北部、黄淮东部、江汉、江南西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偏低4℃至5℃。
不少网友关心,按目前的气候变化走势,今年会迎来冷冬吗?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气候预测室副主任章大全表示,国家标准《冷冬等级》(GB/T 33675-2017)和《暖冬等级》(GB/T 21983-2020),对冷冬和暖冬给出了明确定义——在全国范围内,超过一半的气象观测台站冬季平均气温满足冷冬/暖冬标准,这一年冬季才会被判定为冷冬或是暖冬。简单来说,在气象界,冷暖冬不是一个“预测概念”,而是对冬季气温状况的一个事后“认定概念”。
据统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一共出现6个冷冬,均出现在2012年之前。
从现阶段国内外数值模式结果来看,今年冬季,我国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暖为主,但是气温阶段性特征明显,冷暖起伏大。
章大全表示,近期赤道中东太平洋大部海表温度较常年同期偏低,处于中性偏冷状态。预计赤道中东太平洋冷水将持续发展,秋季后期进入拉尼娜状态。
一般而言,发生拉尼娜事件的冬季(当年12月—次年2月),我国气温偏低的概率相对更高!这种情况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尤为显著。并且这些年份北方雪灾和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发生风险也较高,如2007年、2008年和2017、2018年冬季,均为低温冻害和雪灾偏重年份。
然而,受全球变暖等因素影响,本世纪以来,在拉尼娜背景下,我国冬季气温偏暖的情况也频繁发生,甚至出现暖冬,如2020年、2021年冬季。
此外,我国冬季气候不仅与热带海温异常有关,还受到北极海冰、积雪和中高纬度大气环流系统等的影响,是多因子协同作用的结果,需要结合海洋、冰雪、大气等监测预测信息进行综合研判。
章大全特别指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一方面,我国冬季平均气温增暖的趋势十分明显。另一方面,北极地区气温上升的幅度明显高于热带和副热带地区,中纬度南北温差减小,西风带大气环流减弱,受其影响,我国冬季冷暖波动更为剧烈,需重点关注阶段性强降温和强升温过程对生产生活造成的不利影响。
(长江云新闻记者 胡禹综合中国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