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长江云调查丨一双女鞋竟涨8倍!“双11”商家“先涨后折”引不满

长江云新闻  2025-10-23 18:01:59
分享到:

一双女鞋价格竟然涨了8倍、源氏木语的床折扣后比原价高600多元、石头扫地机器人从4816.1元涨到5524.15元……“双11”本周正式启动,各大平台与商家摩拳擦掌备战促销,然而市场反应不佳,不少消费者吐槽,“等了好久的‘双11’,结果买得更贵了”“‘双11’已经从剁手节变成了不买节”。

多品类“先涨后折”,消费者频遭“背刺”

10月21日,武汉市民张女士向长江云新闻记者反映,她在i.t官方旗舰店购买冲锋衣时,连续遭遇“价格变脸”。10月20日晚8点下单后,衣服立刻降价20元,两件合计多花40元。她退单重买后又发现,两件一起买的价格竟比单件分开买更贵。“同一件衣服我买了4次,价格一天变好几次,这不是忽悠人吗?”张女士气愤地说。

无独有偶,社交平台上不少消费者分享了“双11”被“背刺”的经历。一款女士小皮鞋,加入购物车时原价118元,“双11”券后价却飙到939.4元,涨幅近8倍;有网友7月在源氏木语家居旗舰店买床花了1437.92元,“双11”再看时,优惠后的价格反而涨到2071.8元;电器品类也一样,容声家用大冰箱上周卖2952.9元(国补后),如今涨到3295.22元(国补后)。

更离谱的是,有消费者晒出购物明细,单品直降、店铺优惠、官方立减、购物券、红包等“优惠buff”叠满后,最终付款价仍比原价贵了近36元。

商家明知平台禁止,却依旧“先涨后折”

今年“双11”电商平台补贴力度持续加码,消费者心仪商品的到手价非但没降,反而悄悄涨了,这背后藏着什么猫腻?

从消费者反馈的线索来看,石头生活电器旗舰店的一款G30Space扫地机器人价格波动尤为典型。10月15日国补后售价4816.1元,仅仅7天后的10月22日,同款产品国补后的价格涨至5524.15元,涨幅超14%。面对价格异动,商家却回应称:“平台不允许任何商家活动商品先涨后折。”

平台明令禁止“先涨后折”,监管层面亦有明确约束。《规范促销行为暂行规定》早已要求,商家不得在折价前临时显著提高标示价格作为计算基准,《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更将“虚假折价”明确列为价格欺诈行为,并规定了具体认定标准和法律责任。但记者调查发现,类似的价格波动并非个例。

10月22日,长江云新闻记者针对源氏木语家居旗舰店的胡桃色低辅实木斜靠窗H83B51展开问询,商家提供的报价单显示,同一款商品今年7月的单价为2331元,而到“双11”促销期的10月22日,其标注单价已涨至2709元,差价达378元。

对于这近400元的价格差,记者多次追问,商家仅以“商品活动优惠不一样,以实际到手价格为准”模糊回应。但实际上,商家通过抬高商品基准价,成功抵消了平台补贴的优惠力度。消费者看似叠加了满减、优惠券等福利,实则为抬高后的原价买单,最终支出反而增加。

平台回应:涉事商家将面临处罚与限流

10月22日,长江云新闻记者拨通某平台消费者服务热线,工作人员明确回复,平台已严令禁止“双11”大促期间商品“先涨价后折扣”的行为。若核实商家确实存在大促期间违规涨价问题,平台将对其启动处罚程序。同时工作人员建议,“若消费者对商品价格存疑,可随时拨打平台热线反馈情况”。

随后记者联系某平台商家热线,其工作人员则提到,平台已建立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的专项监管机制,一旦监测到商家存在违规涨价行为,将对涉事商品采取搜索流量限制措施。当记者进一步追问“若涉事商家为大品牌,搜索流量限制对其经营影响似乎有限”时,该工作人员明确表示无法对此问题作答。

记者手记

一年一度的“双11”,本是一场“消费者得实惠、商家冲业绩”的双向奔赴,承载着以普惠价格激活消费的初心。可如今,商家“先抬价再打折”的套路、频繁波动的价格、模糊其词的回应,正不断侵蚀着消费市场的信任根基。“白等一场‘双11’”“这哪是优惠,分明是宰客”的吐槽不绝于耳,道出了不少消费者的失望与无奈。

从2009年至今,“双11”已走过17个年头。也许我们该思考,当下究竟需要怎样的消费环境?“双11”又该如何筑牢信任的“护城河”?答案或许藏在多方的行动里。唯有监管、平台、消费者三方形成合力,才能让“双11”回归普惠本质,让每一份优惠都真正落到消费者手中。

(长江云新闻记者 关竹)

责任编辑 谢雅静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