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宜昌,“清”装再出发

白龙岗纪事  2025-10-23 17:50:18
分享到:

时隔698个日夜,绿色能源发展大会再度“花落”宜昌。

今年是“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和“双碳”目标提出5周年,这为盛会召开赋予了特殊的使命和意义。

能源转型的浪潮奔涌向前,新能源产业重塑全球经济格局。如何以能源结构优化引领产业升级,已成为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

近年来,宜昌立足绿色能源充沛、矿产资源富集、内陆港口通达等独特优势,持续发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阔步迈向更高能级的“清洁能源之都”。

两获盛会“青睐”

宜昌抢滩新能源新赛道

宜昌争取绿色能源发展大会每两年在宜召开,背后是宜昌抢占新能源新赛道的勃勃雄心。

曾经的宜昌,是一座化工重镇。化工产业一度贡献了全市三分之一的工业产值、全省三分之一的化工产值。

然而,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立规之地”,宜昌重责在肩,必须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作出“宜昌贡献”。

往哪转、如何转?处于历史十字路口的宜昌,主动拥抱国家重大战略,积极融入湖北支点建设,以清洁能源发展为突破口按下“快进键”,加快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

“双碳引领、枢纽赋能、强产兴城”,市委、市政府吹响奋进号角,发出打造国家级新能源电池产业集聚区、国内一流绿色智能船舶研发制造基地的时代强音。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三年行动方案、清洁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电化长江”实施方案、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发展五年行动方案等一系列顶层设计接续出台。

谋定后动,谋定快动。市委、市政府组建大员挂帅的招商团队,冒着台风暴雨驱车1200多公里到宁德对接,吸引宁德时代邦普与宜昌签订320亿元“大单”;与超威集团历经三年“长跑”,终于修成正果;抢先布局“新一代电池材料”,把匠芯、晟皓等企业“揽入怀中”。随着一批龙头强企纷纷落户,宜昌招商赢得了“饿狼精神”的赞誉。

▲宜昌加紧布局“下一代电池材料”,晟皓硅碳负极材料等一批项目加速推进,到2030年可实现硅碳负极材料年产能15万吨至20万吨。

为抢占转瞬即逝的市场先机,宜昌党员干部发扬“苦干实干、勇挑重担、一线攻坚”的“板房精神”,住工地、睡板房、拼项目,竭尽全力缩短项目从签约到工地、从工地到企业的转换过程。楚能新能源80GWh锂电池项目31天完成2054亩土地征迁,40天实现千亩场平“清零”;欣旺达东风动力电池项目从桩基施工到电芯下线仅用时313天……“宜昌速度”不断刷新。

与此同时,宜昌锚定长江中上游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在新能源领域累计投入20亿元科创资金,广聚天下英才,打造湖北三峡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取得多项全球领先、国内首创的科研成果。其中,研发重氮萘醌型光引发剂绿色制备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在全球首次实现黑磷单次百公斤级规模化制备;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磷酸铁再生材料产业化并取得经济效益。

向“新”发力、向“绿”而行,一份绿色答卷在峡江两岸徐徐铺展。2024年,宜昌GDP重回全省第二位。

企业聚链成群

宜昌崛起一流产业高地

工程车辆穿梭不息,工人们紧锣密鼓推进施工……走进夷陵区龙泉镇,楚能新能源80GWh新一代锂电池项目现场建设正酣。

“新项目于9月26日开工建设,总投资220亿元,聚焦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及模组PACK的研发制造。”宜昌楚能新能源相关负责人介绍。叠加楚能新能源(宜昌)锂电池产业园项目一期产能,楚能公司在宜总产能将达到145GWh。

▲楚能新能源(宜昌)锂电池产业园项目一期。通讯员 金晓燕 摄

随着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地、投产,宜昌新能源电池产业正加速形成规模效应。预计今年在建和建成磷酸铁锂电池产能突破200GWh,其中已建成产能80GWh。全国每5块废旧动力电池中就有1块在宜昌“重生”。

2021年起,宜昌推动化工产业链迈向中高端,驶入新能源新材料领域。总投资320亿元的宜昌邦普全链条一体化产业园项目,在这场深刻变革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磁吸效应”下,山东海科、广州天赐、欣旺达等一批龙头企业纷纷重仓宜昌。近三年,全市5亿元以上建成和在建新能源新材料项目81个,总投资超3400亿元,逐步形成覆盖新能源电池全生命周期的产业闭环。

在材料端,宜昌重点发展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主的锂离子电池产业,聚集宁磷、邦普宜化、磷氟锂业等企业,建成64万吨正极材料、15亿平方米隔膜、25万吨电解液溶剂产能。

▲邦普时代新一代磷酸铁锂项目应用第四代磷酸铁锂技术,大幅提升材料压实密度,将加速快充放电、超大容量新能源技术革新。通讯员 杜小梦 摄

在制造端,楚能新能源、东昱欣晟、纬景储能三家企业,建成动力电池产能80GWh。其中,欣旺达与东风合作设立湖北东昱欣晟新能源有限公司,投产一年,企业第600万支电芯产品下线;再过一年,第2000万支电芯产品下线……现在,平均每2.5秒便有一支电芯下线,今年上半年出货4.07GWh、产值14.82亿元。宜昌纬景储能已有2条电堆生产线和1条控制线进入试生产,年产量达300MWh。

在回收端,邦普循环以电池循环利用为核心,整合全链条一体化集成优势,建成国内首条磷酸铁锂“全组分”回收利用产线,年处理废旧电池能力达30万吨。

值得一提的是,宜昌瞄准潜力巨大的硅碳负极材料,引进贝特瑞、晟皓、匠芯等一批领军企业,提前布局“下一代电池材料”。眼下,晟皓电子级硅烷及硅碳负极新材料项目已开工建设,洛阳联创硅碳负极项目即将启动,匠芯新材料一期进入试产、二期计划年底动工……预计到2030年,年产能有望达到15万吨至20万吨。

“1号”频频首航

宜昌破浪万亿级新蓝海

8月26日,在夷陵区乐天溪镇造船厂,全国首艘磷矿绿色运输示范船“三峡绿舟01”号顺利下水。该船采取“纯甲醇发电+电力驱动”技术路线,未来将承担兴山至宜都的磷矿载运任务。

“这艘船接近零排放,不产生硫氧化物,全生命周期可减排二氧化碳4200吨。”造船方宜昌华顺船舶修造有限公司技术科长朱德俊透露,其经济能耗较传统柴油船可节约三成以上。

近年来,全球载电量最大的纯电动旅游船“长江三峡1”号、长江首艘氢燃料电池动力船“三峡氢舟1”号、全国首艘油气电三能源混合动力船舶“理航渝建1”号……诸多大型化、标准化的“1号”船型在宜下水,在长江流域形成“宜昌现象”。

▲全球载电量最大纯电动游轮“长江三峡1”号搭载电池容量,相当于100辆以上纯电动汽车总和,是一艘真正实现“零污染、零排放”的绿色船舶。

在“双碳”目标指引下,长江流域近10万艘传统动力船舶产生绿色替代需求,万亿级新蓝海呼之欲出。宜昌拥有232公里黄金水道,造船历史悠久。如今,正抢抓历史机遇,瞄准绿色智能船舶产业抢先破浪、率先转型。

10月10日,宜昌产投(宜都)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园正式开园。随着一艘长89.7米的多功能货船缓缓滑入水中,宜昌达门船舶有限公司新址正式投产。

“这艘船创新采用生物柴油系统,与传统MGO燃油相比,可降低85%的二氧化碳排放,其加装的风帆助推系统还能进一步降低约7%的燃油消耗。”公司工程准备部经理明水林说,目前保持着每月建造一艘船的进度,订单已排至后年。

如今,宜都以达门船舶为核心加速配套集群建设,枝江聚焦船舶修造全链条打造绿色智能制造核心区,秭归联合中船712所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长阳着力打造清江船舶综合服务保障区。

▲搬迁到宜都船舶工业园区的宜昌达门船舶正式投产后,保持每月建造一艘船的进度,订单已排至后年。“十五五”期间,预计年产能18艘15000吨级船舶。通讯员 江传堃 摄

三峡绿色智能船舶产业技术研究院则为产业提供技术支撑,成功发布旅游客船、货运船舶、客运渡船、滚装船舶、工程船舶、公务船艇6大类37种绿色智能示范船型,为长江航运绿色转型提供了“宜昌方案”。

“四园一院”协同发展格局下,一条涵盖技术研发、船舶设计、智能制造、配套服务、市场运营的全产业链条已见雏形。截至今年9月,宜昌船舶修造企业新接订单191艘、手持订单135艘、完工82艘,其中新能源船舶订单占比高达90%。昔日湖北船舶制造重镇,蜕变为全省最大的新能源船舶建造基地,新能源船舶建造数量位居长江流域前列。

“我们在技术路线上坚持多元化探索,纯电、氢燃料电池、LNG、混合动力同步推进,同时拓展示范应用场景。”市经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熊祖茂表示,预计到2026年底,绿色智能船舶制造产业链总产值将达500亿元,年建造量超300艘。

“绿能”多元融合

宜昌绘就创新运用新景

“长江宜昌段沿线71个经营性码头建成岸电设施179台套,累计为超过5.7万艘次船舶提供清洁岸电近6000万千瓦时。”国网宜昌供电公司岸电运维负责人李兴衡算了一笔账,这相当于替代燃油1.4万吨,为船舶节约用能成本超7800万元。

作为“电化长江”策源地、“气化长江”排头兵、“氢化长江”首创者,宜昌早在2020年底率先实现港口岸电全覆盖。其后,岸电建设经验被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向长江全流域推广,成为国家港口岸电技术标准的重要输出地。

“绿能”涌动,正系统融入城市发展各个领域——它既畅通交通“动脉”,也赋能算力“大脑”,更重塑建筑“骨架”,并深入社会生活“细胞”基底。

空中,宜昌在三峡国际机场全面布局廊桥岸电设备,累计为超5500架次航班提供清洁能源,整体实现碳减排4000余吨。陆上,宜昌建成湖北省首条“零碳货运走廊”昌磷路,投运电动磷矿重卡450余台;湖北省首台“油改电”新能源火车在松宜铁路正式运行。

▲宜昌三峡国际机场全面布局廊桥岸电设备,为超5500架次航班提供清洁能源。通讯员 王婷婷 摄

大数据和算力产业是名副其实的“耗能大户”,却给宜昌带来了独一无二的优势。看中宜昌低廉、稳定、充足的绿色电力,阿里云、秦淮数据等龙头企业纷至沓来。三峡东岳庙数据中心、信息高铁华中枢纽站、点军人工智能算力中心等项目相继点亮。全市智算算力达3500P,在建规模11600P,为全省最大。

城市建设中,绿色理念持续深化。即将投用的宜昌北站,屋顶铺设4639块单晶硅光伏板,总装机容量2.69兆瓦,是全省光伏装机容量最大的高铁站。“正式运营后,年均发电量可达230万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1860吨,相当于种10.2万棵树。”中铁建工集团宜昌北站项目部生产经理王金栋说。

从“化工重镇”“水电之都”迈向“清洁能源之都”,宜昌用一个个可观、可感、可参与的实践,向世界展示绿色长江、美丽中国。在“双碳”目标引领与国家重大工程赋能下,绿色浪潮从这里启程,携着转型的决心与创新的智慧,奔涌向东,终将汇入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壮阔洪流。

▲点击图片链接了解详情

责任编辑 李小涵
分享到:

定制服务